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雪 《经济师》2014,(6):6-8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竞争优势支撑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如今,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和转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但贸易强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中国传统的以量取胜的竞争优势无法继续支撑贸易强国的发展。因此,贸易强国的目标要求中国必须构建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崔日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的发言。本刊将崔日明教授的发言择其要点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新的局势,对外贸易也在蓬勃发展,在少数人眼中我国已经步入了贸易强国的行列.而实际上,我国只能算作是贸易大国,要成为强国还需要努力.于是,提升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成为了国家关注的新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分析后发现,传统对外贸易的弊端渐渐显露,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方式,优势正崭露头角.但是跨境电子商务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只有针对这些弊端加以改进,并且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外贸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中国已经跃身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也成为了一个勿庸质疑贸易大国。可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危机。而且不可否认从我国人均GDP,贸易结构,商品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很多方面可看出我国目前离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不应只满足现状,要在充分看到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与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只要抓住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指日可待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然而,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的贸易发展。贸易壁垒已经由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发展到现在的各种新型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文章介绍了各种新型贸易壁垒的发展和类型,阐明了其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实现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导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5.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培育出强大的贸易竞争力。本文研究如何构建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据此对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进行综合估量,从而基本判断我国在贸易强国之路上所处的阶段,这对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需要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科技兴贸,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要素基础是廉价的劳动力、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和外商投资。但以这些要素为基础的贸易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贸易增长必须转移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外贸发展战略也应当从“科技兴贸”调整为“创新强贸”。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伍再华 《经济与管理》2006,20(11):14-18
中国加入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由于高级服务要素相对贫乏、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等原因,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比较微弱。从中长期而言,应审时度势,通过优化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贸易大国,但是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贸易强国目标的一个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为改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首先应明确贸易强国的内涵与目标.笔者从主体、内容和市场等方面构建贸易强国(地区)的指标体系,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目标内涵并具体化,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判别标准,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判别中国在贸易强国标准下的层次和地位,最后提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很快,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是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公平贸易机会,给国内出口企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很快中国就一跃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就中国当代的对外贸易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很快,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是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公平贸易机会,给国内出口企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很快中国就一跃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就中国当代的对外贸易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排在世界的第三位,中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在贸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结构不合理等,这点问题影响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本文就我国如何向贸易强国转变进行论述,希望为我国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刘洁 《时代经贸》2013,(16):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已经成功跃身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贸易大国。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而不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没有达到贸易强国的标准。本文基于对我国贸易大国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经济国情的认识,发掘世界贸易强国的特征并与其进行对比,揭示我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并提出我国贸易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农产品贸易现状看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提升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通过对中国农产品近四年来贸易现状和贸易竞争力的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整体上贸易竞争力较弱,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并不是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的结果。随着贸易顺差的出现,高技术产品总体上具有了微弱竞争优势,但高技术服务贸易一直缺乏竞争力,形成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已成为高技术产品制造和贸易大国,却不是高技术生产和贸易强国。表面原因是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造成的,实则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当务之急是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贸易作为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中国要想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服务业近些年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整体水平与发展状况仍然无法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服  相似文献   

18.
刘朝阳 《时代经贸》2007,5(10Z):71-71,73
全方位竞争格局的形成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应重视比较优势的可变性,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且外溢效果较大的幼稚行业,因此“科技兴贸”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徐清军 《现代财经》2000,20(10):17-21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客观上已迈入经济大国,同时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大国经济与对外贸易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国未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与外贸发展有很多不适应性。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于国内需求;在贸易发展层面上,应转变当前的发展战略,实施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统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旅游业统计方法的特殊性,在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2020年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创建了贸易实得指数,使用投入产出表重新评价了2000-2009年中国旅游业的外贸竞争力,并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借以实证研究近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旅游业的外贸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容乐观,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