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马·皮克提的《21世纪资本论》是对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一次沉重打击,它彻底否定了所谓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的倒U型理论,揭示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根本的经济对立,提出了通过税收来解决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问题。但是,该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只反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两极分化结果,而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是在用止痛药,而不是在除病根。皮克提和凯恩斯一样,都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皮克提与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人一样,都是空想主义者,所不同的是,后者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而前者是空想资本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通过详实的历史数据,并且结合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全球的财富分配问题,重新理解历史并得到新的结论.皮凯蒂通过运用长时间的历史时间数据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具有一种使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日益加深的现象,同时也勾勒了不平等的社会财富分配结构,最后提出了通过累进的资本税、遗产税等措施来一定程度的遏制贫富分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虽然皮凯蒂的著作中很少涉猎中国等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但是通过他的分析方法,对研究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对于我们的经济学问题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867年9月的德国汉堡,彼时,欧洲刚刚经历了英法工业革命,这场被霍布斯鲍姆称为“双元革命”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并没有大幅提升社会的生活水平,相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工资占比反而出现了下降,无产阶级的生活非常悲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以及后来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对这种极端的收入不平等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及现象特征的讨论,从“确定的”历史对象中提取关于这个对象总体性质的数据用于社会分析,是该书最有价值之处。不足之处,是在历史典型比较之外,缺乏过程的根基和分析规定的内置。这种“历史+事实”构成研究对象的工作规定强化的是“科学的实证”的做法。然而,把“比较分析”当作演绎基础,本身就值得商榷。从《21世纪资本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比较看,方法上的可质疑性仍然在于对“价值范畴”的删除。从实在内容看,《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例如所举出的“资本主义基本公式”在实质上锁定的是价值转化的分析对象。我们应本着瑕不掩瑜的态度,认真挖掘该书的精华,依托《资本论》的科学架构,梳理蕴含其内的批判规定,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不公平的状态,而且呈现出日趋扩大的态势。我国通过征收累进税率制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但其结果并不乐观,并且收入分配的差距甚至反向扩大了。这是由于累进税率制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作用逐渐淡化,已经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节作用。单一制个人所得税可以降低富人的税率,减小富人的避税动机,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更多地补给穷人,从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7.
《经济研究》2017,(11):27-42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均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阶级分析、劳动价值论和资本雇佣劳动等,又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放宽了现有文献中"工人阶级无任何储蓄"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94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于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成因和治理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能否构建符合我国转型期特征的财富伦理价值核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财富观念差异,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按劳分配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兼容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社会主义财富伦理价值的核心依然是劳动价值理论。转型期中国财富伦理建立的现实选择是构建按劳分配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财富分配体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红梅 《经济师》2002,(2):31-31,56
文章认为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将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阻碍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文章就如何治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提出了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多金 《经济前沿》2000,(3):82-83
当今世界的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183;盖茨积聚他的第一个10亿美元财富,用了12年。因特网搜索引擎雅虎的发明者杨致远和戴维&;#183;菲洛3年就已完成了这一伟业。而作网上拍卖交易的电子海湾公司(eBay)的创建者皮埃尔&;#183;奥米戴尔聚敛他的第一个10亿美元仅用了5个星期,两个星期后他在交易所将第二个10亿收入帐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这其中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实际上,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乡差距,这应是未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重点。在初次分配中,应以效率为先,在再分配中,应强调公平,让市场和政府发挥各自的功效,理顺收入分配体制。90年代末期,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十分突出,收入差距就成为大家关主的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那么,居民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如何看待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有何影响,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就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为世人所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是高山下的一抔黄土;而《资本论》是亘古以来的一座思想高峰,一部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圣典.  相似文献   

14.
发达资本主义历时四十多年持续恶化的收入与财富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与政治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21世纪资本论》曾被热烈追捧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不过却因为其在论述中的统计数据与逻辑缺陷的"主要错误"而与之失之交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该书还存留着一些理论问题:分享着或者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模型问题、理论的乌托邦的幻想。另一方面,皮凯蒂不懂得马克思,虽然他竭力地想接近马克思的思想,因此《21世纪资本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发表距今已经140多年了。然而,《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是否仍然有效,在目前好像越来越成了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在"与时俱进"的背景下,如果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不论,学术方面的分歧和争论,无疑有助于《资本论》经受各种理论的挑战和挑剔。基于此,笔者针对胡培兆先生指认的《资本论》中已经过时的那些原理,提出六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经济学界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经济理论的撂讨,不断推进经济理论的创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嗣开设7年来,总结其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前沿意识。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三个意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不断推出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严谨的力作,保持和光大自己鲜明的栏目特色和学科优势,就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建设名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但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对外贸易可以使本国的生产规模扩大,对一般利润率发生二重作用:一方面,对外贸易能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促使一般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对外贸易能使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使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又阻碍一般利润率下降。对外贸易作为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同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但其价值却不能由任何一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阐明了现阶段分配的主体、分配的价值取向和分配的依据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构成了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框架,为我国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推进分配理论的创新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