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实 《新金融》2008,(6):17-22
次贷风波后的美元贬值问题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美元贬值的态势和特点及其对中国金融生态的影响,并借助对美元中长期均衡汇率的估算来判断美元汇率变化的长期趋势.本文认为美元贬值不会引发系统性的美元危机,美元贬值见底的根本条件是次贷风波滞后影响充分显现后美元均衡汇率的企稳及其长期恶化可能性的消除,美元贬值见底的时机很可能是2008年下半年.  相似文献   

2.
9月以来,美元大幅贬值。此次美元贬值主要是基本面之外的因素主导。美元大幅下挫的概率大大降低。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美元指数在75—80区间震荡,明年二季度后,美元可能迎来反弹。  相似文献   

3.
美元自2000年以来对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美元大幅贬值增加了全球金融的不确定性,易诱发金融风险。而且在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亦陷入困境。本文首先分析美元贬值的原因,然后探讨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选择的难点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袁野 《云南金融》2009,(11):42-42
2009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引起观察人士对美元走势的争论,有人认为,美元贬值将损害美国经济复苏;但也有人认为,美元贬值不可避免.适度贬值对美国经济有益无害。3月以来,美元在贸易加权基础上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了12%。10月中旬,澳大利亚央行的升息决定以及海湾国家打算放弃使用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传言又使美元一跌再跌。  相似文献   

5.
吴音 《中国金融》2004,(4):59-61
2003年国际汇率变化最主要的特点是:美元贬值加速,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呈先抑后扬的态势;美元贬值压力急剧释放与其他货币抵制升值的矛盾更加突出。2003年美元贬值幅度总体高于2002年。2003年年初至年底,美元对主要货币指数大幅贬值,其中名义汇率贬值14.98%,实际汇率贬值14.64%,分别高于2002年的贬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特别是6月底至7月初,世界各大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剧跌,其中对日元的汇率已不到100日元。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两次联手进行干预,都没能挽回美元的颓势。一直到7月底,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始终是在100日元以下。有关专家认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进入两位数的时代似乎已成为定局。与年初相比,目前美元对日元已贬值12.9%,对德国马克贬值8.6%,对法国法郎贬值8.13%以及对英国英镑贬值2.73%。这说明最近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已全面贬值。这次美元危机是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下发生的。美经济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增长速度加快,其中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百分之  相似文献   

7.
美元贬值主要是由美元与主要经济体货币调整不同步以及方向选择差异而形成。对于不同经济体而言,美元贬值存在藿非常分明的正负效应,由此导数了各国政府态度认识上的暧昧。同时,总体上美元的渐次贬值有利于全球经济走向均衡,但遽率过猛的美元贬值却会破坏国际经济的均衡。因此,未来美元的下跌空间会受到限制,“美元危机”只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2024,(2):76-78
<正>美元高位震荡,全年小幅走贬。受美国就业和通胀表现、美联储加息进程及市场预期变化影响,2023年美元指数(USDX)在99—107的区间内宽幅震荡,全年贬值2.04%。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美元指数,全年美元对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体货币贬值2.20%,其中对发达经济体货币贬值2.47%,对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1.95%。非美货币表现分化,亚洲货币偏弱、欧洲货币偏强。样本货币中有6成货币对美元升值:欧元升值3.6%、英镑升值5.73%、波兰兹罗提升值近12%、瑞士法郎升值超10%;墨西哥比索升值超15%、巴西雷亚尔升值近9%,哥伦比亚比索因高政策利率等因素对美元升值超25%,在样本货币中升值幅度最大;亚洲货币中升值幅度靠前的是新加坡元,升值1.53%。对美元贬值的货币中,日元因货币政策分化等因素,全年对美元贬值近7%,汇率水平接近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低点,这也是日元连续3年对美元贬值;阿根廷比索贬值超78%,土耳其里拉贬值超36%,俄罗斯卢布贬值超22%,南非兰特贬值近8%,人民币贬值2.9%。整体来看,欧洲货币政策收紧抵抗通胀,货币普遍升值,亚洲货币总体偏弱。  相似文献   

9.
美国经济放缓有中能造成美元疲软甚至出现大幅度贬值,并对我国外经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美元贬值所自动带来的美国进口需求萎缩将导致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进口上升,美元贬值有可能造成资本流出美国,有利于我国加大吸收外资,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持有机的外币资产中多数为美元资产,美元贬值将造成我国外币资产帐面价值增加,但实际国际买力下降,美元贬值有助于减轻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但国际旅游的流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外汇管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丁志杰 《新金融》2016,(5):8-12
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对前期美元升值导致人民币被动高估做出的修正,央行利用汇改和汇率政策调整基本实现了人民币的有序贬值。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和大幅贬值的基础,未来人民币汇率变动方向是多重的,美元走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人民币贬值过程中顺势减持外汇储备,有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货币金融困境,具有积极的宏观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以来,美元汇率走出了一轮“过山车”式行情。在避险买盘的推动下,美元指数从2008年9月底的76一线猛涨到89.60的水平。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状况及金融市场的企稳,2009年3月后美元再次掉头向下,走出一波单边下跌的行情。到2009年9月底,美元指数再次回到一年前的76水平,半年时间贬值幅度超过15%(见图)。如此之快的贬值速度在美元历史上很是罕见。美元贬值对世界意味着什么,美元是否又将开始新一轮贬值“熊途”?  相似文献   

12.
姚秦 《中国外汇》2008,(9):18-19
美元持续贬值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自2001年底到2008年3月,美元指数从116陡降至72,六年多来累计贬值达38%之多。美元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其单向大幅贬值无疑对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不确定性风险。美元贬值正在打开全球经济的“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博览》2009,(21):30-31
近期.美元持续贬值。美元贬值可以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迹象,避险资金纷纷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新兴市场化国家。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尚未稳固,美元贬值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美元贬值与美国政府的放任态度有很大关系,虽然美国一再宣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但是人们却始终看不到美国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2015年人民币可能将出现对美元贬值的态势,但整体贬值幅度可控。2014年人民币表现不同寻常,年内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221个基点,出现了自汇改以来首次对美元的单边贬值。市场对此备加关注,也出现了担忧情绪。在笔者看来,本轮人民币贬值主要有海外与国内两方面的原因。海外方面,当前美国经济强于预期,美元走势强劲;国内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对比历史走势可见,人民币和美元同时贬值通常发生在两种货币周期转换的错位期,并满足三大共同特征,而该情形结束的一般条件是经济基本面的好转。2023年3月24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呈现贬值态势,截至6月30日人民币贬值幅度为5.74%;期间美元指数在相对高位波动,有两次呈回落趋势,和人民币同时呈贬值态势,分别是2023年3月24日—4月26日和5月31日—6月21日。通常而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美元指数走势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美元走势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市场投放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美元下跌走势的延续。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加大了向市场投入美元的力度,全球美元泛滥、热钱盛行,加大了其进一步贬值的概率。在金融动荡,经济放缓的环境下,美元贬值似乎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7.
潘向东 《证券导刊》2009,(11):15-15
美联储启动"印钞票"来挽救流动性缺失的信贷市场。此举必然会导致美元贬值,但这种贬值并非趋势性,就中期而言,美元仍然会维持强势,美元的未来走势是"外升内贬"。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美元走势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市场投放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美元下跌走势的延续。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加大了向市场投入美元的力度,全球美元泛滥、热钱盛行,加大了其进一步贬值的概率。在金融动荡,经济放缓的环境下,美元贬值似乎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9.
如果没有美元的贬值,美国不可能恢复持续平稳的增长。照美国的历史经验,美元贬值10%,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减少1个百分点,美国要把目前5—6个百分点的贸易赤字调整到2—3个百分点,就必须在以后的两三年内贬值20%—25%。而在2005年,美元至少还有贬值10%的余地。  相似文献   

20.
近期,美元贬值成为国内外经济金融界关注的热点。货币涨跌本是常事,然而,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其变动必然会引发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家利益的博弈。全球化背景下美元体系能否继续维持?国际货币体系未来会否出现调整?面对美元贬值和可能引发的危机,如何汲取日本当年的教训?亚洲国家如何在利益博弈中避免国家财富的流失?本刊特别组织策划“美元贬值体系预警 利益博弈”专题,约请权威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元问题展开前瞻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