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97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 ,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 ,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 ,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 ,这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 ,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1997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这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1998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建立在特定制度安排与经济金融环境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完善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梗阻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1998年到2007年相关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大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机制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其组合在发挥货币政策内部传导作用上是中长期有效的。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有必要继续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导、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和利率调控相配合的“三位一体”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并配套实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顺差,近年来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大降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以及传导机制等方面分析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快外汇制度改革,完善强制结汇制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具有筹资功能和调节功能,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无论是从期限结构还是从持有者结构看都偏重于筹资功能,而调节功能不足,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期限结构的角度来讨论我国的国债市场及其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及公开市场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具有筹资功能和调节功能,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国债市场的基本格局,无论是从期限结构还是从持有者结构看都偏重于筹资功能,而调节功能不足,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期限结构的角度来讨论我国的国债市场及其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及公开市场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的评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出现了新的特点,频繁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活动。本认为,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符合其基本任务要求的,但在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方面还有待于改进。这种改进将依赖于体制与制度的改革。本还对我国2003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及其操作做了简要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开始启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强化金融的间接调控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才刚刚启动,尚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且,目前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模式选择问题尚未统一。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一、我国失行公开市场业务面临的困难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市场金融程度不断提升,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贷款使用效率偏低,信贷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面临来自商业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障碍;利率下调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债券发行成本,促进了储蓄分流,但储蓄、投资的利率弹性不大;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是一个筹资场所,功能不全,货币政策传导作用有限;我国外汇市场是一个有管制的市场,人民币汇率“管理有余、浮动不足”,汇率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四个层面存在着障碍,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也有银行和企业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不完善和政策环境不配套的因素。因此,要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着眼于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金融市场,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且短期比长期更有效;另外,银行股价的异质化波动和银行的破产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市场约束越有效,越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进一步发现,不同货币政策下,市场约束机制对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市场约束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变得更显著,但是其对不同所有权属性的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的转变;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货币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用协整VAR模型,对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的货币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货币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机构改革等都有了新的突破,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央行对货币政策中问传导变量的调控渐趋成熟,稳健货币政策的“微调”成效显著,金融宏观调控的成果得到了巩固。今后,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强化货币政策与监管的协调,增强金融机构的政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一个包括银行资本监管、银行部门以及一个非有效资本市场的宏观经济模型,研究了银行资本监管、资产价格和最优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银行资本监管对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效应均产生了显著影响。面对资本充足和资本不足两种银行体系,央行的最优货币政策对通胀和资产价格的反应程度明显不同。特别是当银行体系受资本监管约束时,最优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反应比在资本充足情形下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证分析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和房地产价格的相互关系考察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效果。结论是:通过吸纳金融市场过多流动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起到了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效果。但不能消除房地产过热。防止房地产过热还需综合运用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由于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使用我国1978—2011年的季度数据构造金融脱媒指标,分别基于利率传导渠道和银行贷款传导渠道,对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是:金融脱媒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传导渠道的效果,强化了利率传导渠道的效果,金融脱媒的增强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总体呈现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对银行市场势力产生一定影响。运用银行业空间竞争模型和勒纳指数分析银行市场势力,得出结论:顺周期的货币政策规则将增强银行市场势力逆商业周期变动的幅度,即由于货币政策规则的变化而导致银行在不同商业周期中的市场竞争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应注意的是,用这种估算方法观察到的勒纳指数变化并不是银行行为改变的结果,而可能是中央银行改变政策性利率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