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技术进步、政府管制放松、运输、通讯及仓储成本降低等条件的推动下,产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
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地位与企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价值链具有源自于整合各个价值生产环节比较优势企业的系统性竞争力。这种系统竞争力主要为领导企业所拥有。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属地位决定了企业竞争力不足。要提升嵌入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改善企业的价值链地位,这是通过推动嵌入产业的升级实现的。特定层次的产业升级,都对应着一定的企业价值链地位和企业竞争力。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价值链嵌入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本文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指出我国应从更开放、更全面的视角,一方面制定实施支持性政策,从宏观微观各层面上推动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实施保护性的政策措施,将产业安全保护工作前置化,降低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全球产业链条及其辅助体系等诸多方面在全球空间范围内不断进行再配置,价值链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与产业集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能否通过产业的集群化获得地区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助力,从而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关键。文章阐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产业集群的结合,并针对其动力模式和资源整合能力展开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只有通过持续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才能实现沿集群价值链的爬升。  相似文献   

5.
张秋菊 《中国经贸》2012,(14):25-26
我国光伏产业还是处于来料加工阶段,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处于低端的光伏制造企业举步维艰。在当今生产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应积极通过加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实现自己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以集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国别或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综述产业集群是近两年来经济学里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对它的研究最早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开始的,其主要研究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龚三乐 《北方经济》2006,(10):67-68
全球价值链具有源自于整合各个价值生产环节比较优势企业的系统性竞争力,这种系统竞争力主要为领导企业所拥有。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属地位决定了企业竞争力不足。要提升嵌入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改善企业的价值链地位,这是通过推动嵌入产业的升级实现的。特定层次的产业升级,都对应着一定的企业价值链地位和企业竞争力。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价值链嵌入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在简要介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两个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产业升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包括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此外,本文也指出了目前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产业升级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概念、类型、治理和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等方面,而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升级产业的动力机制及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问题,对研究我国产业提升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特区经济》2008,(7):197-198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价值创造环节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这无疑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创造环节,提高生产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本文将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纳入全球产业链的范畴,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通过杠杆利用和学习机会、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商品流通和技术许可等方式使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出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即功能升级-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链条转换。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特区经济》2010,(5):222-224
本文利用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在系统界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金融危机后升级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升级态势,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微笑贫苦陷阱",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本土加工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吸收能力较低等,使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进一步升级的严峻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升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焕金 《山东经济》2005,21(4):28-30,7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价值链出现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要实现集群持续发展和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搜寻、创造、捕捉价值是必由的路径。当然,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将面临国内外各种严峻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宁渡服装产业集群升级问题,分析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升级上存在的制约因素,襄后分别从集群技术能力升级、创新能力升级、外向关联升级、加强集群治理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静态和动态的全球价值链U型曲线理论,基于该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中国的大中小企业要通过贸易和投资积极介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密集等比较优势;其次,要努力创新,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动态升级。中国的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掌握若干关键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等优势,争取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上掌握主动权。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引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互联网智能品牌等新制造元素;同时积极培育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优势;把握全球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品牌化、全球化的"新四化"的新趋势;尽快沿着动态的全球价值链U型曲线实现从世界制造业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中高端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项枫 《浙江经济》2014,(19):60-60
长期以来,浙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加入到由跨国公司构建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体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发展方式越来越显得不可持续。浙江的代工企业在国际大买家的压榨和俘获下始终处于“微利化”的境地;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成为“温水青蛙”而难以实现企业升级。如何摆脱加入GVC体系带来的发展困境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是环太湖地区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认为,加强环太湖地区的产业合作对于该区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更好嵌入全球价值链有重要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考察,指出国际化程度不高、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是中国跨国公司目前的现实状况,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下升级的分析框架中对中国跨国公司如何正确定位自身所处位置、寻求最佳升级路径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永凯  王钢 《浙江经济》2009,(14):50-51
温州制鞋业应以品牌建设嵌入全球价值链,以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以营销网络拓展产业升级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以产品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为基础,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产生并发展起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定义为,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国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GVC治理是GVC的核心,指价值链中权力拥有者协调和组织分散于各地的价值创造活动的管理行为(Gereffi,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