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几种形式及其发展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是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包括中央对各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省内部各地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研究:1994-2004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财政均等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地区间经济均等化、财政收支差距和转移支付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财政不均等现象较为严重,说明现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作用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3.
姜清霞 《财政监督》2012,(33):63-65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专项性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目前不管是专项性转移支付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都存在一些会引发转移支付政策偏离目标的缺陷。因此,从2009年开始,我国部分省市财政创造性地进行了"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的改革实践,其主要做法就是将原专项性转移支付调整为一般性的转移支付的同时,对  相似文献   

4.
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1995年,随着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我们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引入标准财政收支概念,出台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改变了一对一谈判,讨价还价的理财方式,树立了规范,公正,透明的理财观念,增强了财力薄弱地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已20余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其目的在于均衡各地区的财力水平,使居民能够享受平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本文在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集2000~2015年福建省58个县(市)级~①的财政收支、人口与财政转移支付等数据,通过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从纵向与横向实证分析福建省县域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效果。从纵向看,县域地区在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后,财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从横向看,不同项目的转移支付起到的均等化效果各异,其中,税收返还均等效果不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大致均等,但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要高于专项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综合采用多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有:纠正或调整地区间纵向失衡;纠正或调整地区间横向失衡;纠正或调整与公共物品提供相关的外部性;使地方政府的支出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协调一致;刺激地方政府努力增加本级收入;为中央政府实现其宏观经济的稳定政策提供足够的弹性。但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期望在一种转移支付体系小实现上述所有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2009-2013年县一级的数据,研究了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县级层面上确实起到了财力均等化作用。经过转移支付之后,人均一般预算支出的不均等程度要小于人均GDP以及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的不均等程度。但是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的差异程度要大于人均GDP的差异程度,这说明现行的财政收入机制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放大了县域之间的财政收入不平衡。县域之间的财力不平衡主要来自于省内,同样也来自于省间、区域之间,因此在调节县域财力不均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县之间均等化时不能仅仅靠省级政府,同样也需要中央政府调节省与省之间的不平衡,需要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合,但是保障县级政府基本财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县域之间的均等化主要责任在于省级政府。  相似文献   

9.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一)促进公平 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成员享有的经济福利不能太悬殊;二是社会不同地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差距太大。要实现公平,必然涉及收入分配方式,一般来讲,存在以下三种分配方式:贡献律、平均律和需要律。当前我国所采用的分配方式主要是贡献律,即按劳分配,从效率上讲这是最有激励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是,贡献律所推崇的公平,只是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它所造成的贫富悬殊进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却是不容忽视的。转移支付所依据的,恰恰是后两种分配方式:平均律和需要律,并以此形成转移支付的属于公平范畴的两个子目标:均等化和平衡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为适应新经济环境,积极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财政分权体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获得的财政权利更加自由,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了部分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但这种财政分权体制业存在弊端,由于地方上各种保护主义滋生,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了社会资源流通,使得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突出,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优化地方财政结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加大力度实施均等化转移支付,使地方财政资金分配更加合理和透明。本文将针对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十七大以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由于历史性的原因.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这一目的的实现。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与地方制度的配套改革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杨长湧 《财政研究资料》2007,(5):46-48,F0003,F0004
中美两国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下,通过划分事权和事责、确定各自拥有的支出权力和收入权力,各级财政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分工;而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各级财政建立了内在合作机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中美两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然后提出完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江西省为分析样本,利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江西省11个设区市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与江西省70个县2011~2015年的统计数据,具体分析各项转移支付具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税收返还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产生负效用。但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对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都有积极的正效应;专项转移支付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这三类也有着积极的正效应,但与财力性转移支付相比,其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一般预算收入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收入增加1%可以使得社会保障供给提高1.0631%。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与转移支付体系 (一)1994年改革简述 1994年财政改革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了很多新举措。比如明确地将一些税种分别分配给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并且引入了增值税等新税种。为了实施此次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项目标,分别是:简化税收体系、提高财政收入对GDP比率、提高中央财政在总收人中的份额以及加强财政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军 《财政研究》2009,(5):37-39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形成的原因和改善的途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财政体制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上。很多文献据此提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完善  相似文献   

16.
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完善财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后不可缺少的配套改革措施。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都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内容,各有侧重。本文试对目前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主要政策取向之一,财政转移支付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以吉林省为例,通过基尼系数测算工具,比较全面、完整地度量当前各类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其中,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补助的均等化效果较强,均衡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补助的均等化效果一般,各项税收返还、专项补助没有均等化效果。因此,要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科学确定各项转移支付分配公式、提高落后地区政府改善民生的意愿和能力,逐步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为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谐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一般说,中央政府财力越大.财源越充足,就越能发挥均衡和调控作用。因此。要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其一,合理划分税种,改变过去以行政隶属关系确定提留比例的不合理做法,依据事权来合理划分税种。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日益扩大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已远远超过备受瞩目的经济差距,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威胁因素.事实证明,扩张转移支付总量远不足以促进财政均等化,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侧重控制功能的现行转移支付体制作根本的结构性改革,大大强化其再分配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