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事件     
《浙江经济》2008,(9):6
互联网“第三浪”潮起浙江;浙江首创外贸预警网;杭州湾跨海大桥引发宁波旅游井喷;浙江稻米价格出现浮动;“温州炒房团”再现杭州;阿里巴巴欲孵化1000万“明日网商”;浙商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开放;  相似文献   

2.
“总部经济”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颇为耳生的新鲜名词。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界的“迁都”潮呈现出十分壮观景象:一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企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纷纷将总部从乡镇迁往县城,或从县城迁往省城,或从小城市迁往大都会,如四川的东方希望集团,浙江宁波的雅戈尔、杉杉集团,温州的正泰、均瑶将总部迁往上海,东风汽车集团将总部迁往武汉。与此同时,另外一批随着城市发展位居中心城市城区内的企业将“生产基地”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县甚至外地迁移,但却把企业总部,包括销售、研发、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部门留在城区内。  相似文献   

3.
早就听说温州人敢于到世界各地闯市场做生意。今年上半年,笔者随宁波市经济考察团在西班牙访问时,亲眼目睹了温州商人在马德里开卖场,办连锁的经商情况,真切地感受到在“走出去”发展海外批零商业方面,为宁波内贸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4.
事件     
《浙江经济》2008,(6):6
国土部确定浙江土地规划试点;百余浙企将争10多个创业板名额;中国股市将出现“宁波板块”;下一个“阿里巴巴”也许就是“农村造”;温州游资大规模回流;浙江农民大多不从地里挣钱;“桥城”打响人才争夺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化和城镇化走过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提出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市化道路。进入“十一五”时期,又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人口、要素、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事件     
《浙江经济》2009,(17):6-6
浙江又现“用工荒”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是经济景气程度的“晴雨表”。这些天来,急于招工的企业摊位在劳动力市场外排成了长队。而在中国民企之乡温州,用工缺口15万人,主要涉及制鞋、服装、电子、电器、眼镜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大部分紧缺的工种是普工,少部分是熟练工、技术工。宁波外资外贸企业也从“愁订单”变成了“愁招工”。  相似文献   

7.
事件     
浙江推出300亿启动经济引擎;温州企业参股村镇银行掀热潮;装备制造业成浙商投资热点;“轻纺城”重新姓“国”;浙江创投资金“缩水”  相似文献   

8.
从浙江的纽扣、打火机“小”厂商,到华为、联想、力帆、创维等“大”企业,中国企业正大步走出国门,跻身全球化竞争,“中国制造”的标签开始风行全球。从香港到欧美,国美这个连锁零售企业也做起了海外扩张梦。国际化冲动正在蔓延……  相似文献   

9.
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拉开序幕 2l世纪是海洋世纪。近几年来,浙江和其他沿海省(市)一样,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提出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并根据中央决策和浙江实际,把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作为浙江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最犬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浙江民资发达,青岛将借鉴其经验,壮大民营经济实力。”3月中旬,在青岛市领导亲自带队的“招商团”首次赴浙江杭州、温州举行的大规模招商推介活动上,青岛市副市长张元福如是说。同一时间,与以国有大型企业支撑经济的青岛相比,以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浙江则提出了“效仿青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