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SSM的河南省林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SM法对河南省的林业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各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并且大部分地区的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对河南省林业经济增长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要是第二、三产业,但不同地区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差异很大,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宁及中国2003年至2007年林业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分集体林改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对比,详细分析集体林改前后辽宁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集体林权改革加快了辽宁林业的发展,改革前辽宁林业产业发展落后于全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改革后则快于全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林权改革使辽宁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优势产业大部分保持了改革前的优势地位,改革后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依然存在衰退的、增长慢的产业部门,林业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辽宁林业产业区域竞争能力很强,产业部门种类较多,它们发展迅速、竞争能力很强、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在林权改革后,这种势头就更加的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辽宁林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颖  万志芳 《林业经济》2012,(11):102-104,115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黑龙江省2001~2010年林业产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全国林业产业发展来看,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基础好,第二、第三产业属于产业因素推动类型,产业结构处于优势地位,但第二产业不具备区域优势。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第三产业竞争力、提升第二产业规模效益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在1998~2012年间的林业经济增长状况及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林业第一产业在结构素质、区域竞争优势方面问题突出,影响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其中二、三产业结构素质好,但竞争力较弱。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出发展高质量的林业第一产业、推进第二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整合当地资源发展旅游业等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三大地区和各地级市2000 ̄2005年间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地产业结构和区位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将13个地级市划分为3类;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和区位两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呈现明显的由南到北逐渐递减的地域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疆巴州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在详细阐述偏离份额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反映产业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变量,运用偏离分额法对新疆巴州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析.从工业产业内部进行细分,将新疆巴州各产业与新疆平均水平进行偏离份额对比分析,从而对新疆巴州工业产业优势和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对兵团14个师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得出各师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及数量关系,对各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各师经济差异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四川提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发展思路,为整合林业大省资源,发展林业碳汇贸易带来良好机遇。文章考查了四川林业碳汇贸易发展的内外因素,重点分析了林业碳汇贸易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立足四川省情,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顺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林业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的林业产业分类,运用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及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的基础数据,构建了林业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动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林业增加值绝对额显著增加,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林业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增长明显;大部分林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林业产业呈现中间产品的性质,部分林业产业的成本效益变化不大;应重点发展投入小而价值高的木竹浆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产业。  相似文献   

11.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产业及其结构变动特点是反映农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考察了我国2000-2006年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林业发展和外资利用的现状形势进行描述性分析,选取1999-2017年林业总产值、林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林业外资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外资的利用对林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提出了应当完善林业外资利用政策体系、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合理吸收和利用林业外资、妥善规划安排外资投资项目类别、提高林业吸引外资的质量、促进林业经济内外循环共同发展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垦区林业第一产业中林木培育和种植业、林产品采集业、林木采运业这3个次级产业为研究对象。依据2004~2015年《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了2003~2014年林业第一产业内部各次级产业产值与林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动态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与垦区林业总产值的动态关联度高于林产品采集业和林木采运业,在国家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一背景下,为其他垦区以及黑龙江省农村发展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促进其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陶黎  曹建华  朱惟豪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6):510-513,518
在明确林业产业划分的理论基础上,以江西林业产业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业关联指标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得出了江西林业产业的产业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了优化江西林业产业结构应按照“主攻二产,促进一产,带动三产”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应采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产业生态化、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并应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对林业产业生态化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工艺改造、技术创新、流程改造等,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投入的减量化、废弃物排出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效率,减少企业废弃物的排放;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资源在由各个企业所组成的系统内实现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各个企业的决策效率;在宏观层面上,促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循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大幅度提高林业各个产业、各个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各个产业之间的调整、优化来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化,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程征 《绿色财会》2006,(5):8-10
介绍了我国林业的产业特征和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对管理会计学中的价值链有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并应用于林业产业中,发现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和经济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林业的产业特征和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从森林资源的角度将林业产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对管理会计学中的价值链有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并应用于林业产业中,发现产业价值链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策和经济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3~2007年度的数据,分析了广西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动态的E(G)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集聚指数分别为-0.0607、0.0338和0.0896,对应为无集聚、中度集聚和高度集聚,同年其产业竞争力水平升至全国第4名。综合评价了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运用弹性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与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关系程度,探讨了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兵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体地位,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本文根据工业竞争力的内涵,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兵团工业竞争力进行测定,分析兵团工业竞争力现状,对兵团工业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并予以综合评价,同时提出了兵团提升整体工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林业产业生态系统为着眼点,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和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林业产业主体系统和谐度显著小于模型设定的阈值,这表明林业产业生态主体系统在研究时间范围处于微观不和谐状态,分别是一年、四年、两年、三年和一年处于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基本和谐、中度和谐、良好和谐的状态。依据判别模型得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生态系统不和谐,从而提出了林业产业规模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