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桂军文学中的一位叙事奇特的作家,他以苦难叙事为依托,讲叙了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把他深埋于他的民族情感寄寓在他的小说之中,为小说积淀了温暖之格调,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人文精神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桂军文学中的一位叙事奇特的作家,他以苦难叙事为依托,讲叙了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把他深埋于他的民族情感寄寓在他的小说之中,为小说积淀了温暖之格调,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人文精神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陈新 《经济改革》2011,(1):43-45
1983年,当四川知名作家马识途推出自己的小说《夜谭十记》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在27年后变成一部名叫《让子弹飞》的电影。姜文在以白菜价买走小说改编权的同时,也兑现了对马识途的承诺:让子弹一边飞,一边说着四川话。  相似文献   

4.
凌濛初是什么人?喜欢读些旧小说的都知道他是明代一位小说作家,他编撰的“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的“三言”并称,数百年来也是脍炙人口的。但他会有什么经济思想值得一说吗?有。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里,凌漾初发的一通议论就很值得一读。虽然议论太多有损小说的“艺术性”,鲁迅就说他“诰诫连篇,喧宾夺主”,但以经济学而非文学的眼光看,这样一番颇具“思想性”的见解要是因简单的文学标准而被埋没了,实在是很可惜的。这段在交代故事背景时所发的议论,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论的香港两代南来作家特指1949年前后从大陆南下的唐人、刘以鬯等老一代作家与70年代左右自大陆来港的陶然、东瑞、白洛等新一代作家。他们的创作构成了香港文学实绩的重要部分。相对于香港本土作家而言,南来作家有其共性;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代南来作家又自有其内在差异。如果说唐人的香港叙事主要是一种以红色大陆为背景的政治批判,那么经历了文革的第二代南来作家的香港叙事则主要是一种文化批判。价值取向的差异,同时在更深层上制约了他们小说创作的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6.
海岩是将自己的小说与影视完美结合的典型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他的小说格外适宜改编电视.其剧本化倾向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他的一系列小说相继改编搬上电视荧屏,由文字变成了画面,而每一部由他编剧的电视剧都创下了可观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7.
家族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家族文化更是人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归宿。中国现当代作家青睐于书写家族小说,这其中既有情感上的皈依与追求、理性上的反思与批判,又掺杂着怀旧温暖的感伤气息。这些情感记忆通过特定的载体投射,由怀旧意象——宅院、祠堂、花园、客厅等呈现出来,给予读者更为含蓄、深邃、诗意的审美感受和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鲁迅用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就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凝结。遍读小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曲曲血泪的诉歌。显示了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从鲁迅小说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9.
“香椿树街”系列的“街头少年”是苏童小说的三种题材类型中颇有特色的一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苏童怎样把历史变成素材,把记忆编成故事,怎样把缅怀童年的感情融入到他特有的虚构手法中去?通过研读这类小说题材,认为应把整体的历史环境和作家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苏童“街头少年”小说的创作动力:记忆的延伸和虚构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曾经是情感作家的周德东转写恐怖小说十年后,又转回到情感作家的路线,原因只有一个,他的女儿十岁了,他要写一本书当作礼物送给女儿.这本书用心写了十年,正如周德东所说: "我在一个笔记本上记录美兮的故事,每一天的文字颜色都不同,新新旧旧,深深浅浅.手写体是温暖的.我不想用电脑,电脑字冷冰冰的,缺乏情感,代表不了我对美兮的爱."于是有了这本<关兮美兮>. <美兮美兮>是一本日记体的短文集.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语境下乡村题材小说形成一系列的文体特征。同时,城市化语境下乡村题材小说形成的文体特征又存在诸多问题。乡村题材小说作家要有超越所处时代的胆识和勇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文化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乡村题材小说。  相似文献   

12.
私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坛占主流地位,在日本几乎所有的近现代作家都创作过私小说,而探究私小说中封闭的自我环境的成因是研究私小说的主要途径。从真实性、传统性、封闭性、社会性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阐述封闭的自我环境的成因,进而深入剖析私小说中自白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里尤其显得突出。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湘西澄彻的自然境地中、在没有被现代生活所玷污的心灵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来创作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并以之来构建理想人生。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往往能够再现生命所带来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又不断地对哲学与审美进行超越。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5.
丁玲无意走上创作之路,却成为中国现代特有的知名作家之一。她早年的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对传统男尊女卑的极端反叛的非常鲜明的特点。"莎菲"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一时成为丁玲的代名词。这些作品闪烁着"五四"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光芒,也充满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在男人世界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小说形象,正是作者的缩影,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体现。这与其一生坎坷不平,晚年政治化的心态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木玛的寒冬     
这是冯翔写于2008年年初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打工潮背景下西部偏远羌寨一位留守女子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文字流畅细腻,语言朴实生动,将一个农村留守妇女对在外打工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冯翔将自己的名字拆分,变成了一个笔名。看到这篇小说,相信会引起更多人对冯翔之死的痛惜之情。如果冯翔不死,谁敢说他不会变成未来的“贾平凹”呢?可是,红颜薄命,天妒英才,自古如此。我们只能这样认为,人世间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天堂里多了一个陪伴儿子的爸爸,冯翔,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17.
商人郭敬明     
李疑然 《新经济》2011,(3):44-47
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如今已经是多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并且创造了许多图书销量奇迹的老板。有人说郭敬明的成名是在腥风血雨中前进,因为尽管他的图书销量很好,也拿了很多奖,但他的每一步动作都牵连着巨大的争议。从抄袭到炫富到加入作协再到被《纽约时报》评论为最成功的作家,他身上有很多正面负面的东西一直在交锋。还有人说他根本就不会写,因为他写的东西根本没有营养,是快餐文化,他太像明晕,而非作家。  相似文献   

18.
“私小说”是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样式,它直接反映出20世纪日本的社会特征、文化、民众心理。解读私小说的密钥是挖掘其形成“私”的空间的根源。以私小说的开山之作《棉被》为切入点,分析其“私”的社会、人文成因,皆在为进一步探究这种独特的文体寻求幽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萨尔曼·拉什迪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印度裔英籍小说家,他特殊的杂糅了印度次大陆和英国文化影响的身份让他成为举世公认的后殖民小说教父。在《午夜的孩子》中,拉什迪一方面受到乔伊斯和卡夫卡等欧美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印度民间叙事传统。他运用了象征、夸张、意象、典故等等技巧。故事情节在神奇的气氛中发展,充分体现了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性质。笔者将通过文本细读,从非线性叙事、神奇的意象这几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20.
约翰·契弗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从描写美国郊区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入手,刻画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困惑。《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向人们展示了当代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元小说是关于小说中的小说创作,其目的旨在突现作者创作的主观性,揭示虚构的文学文本之外的世界的虚构性,其叙述是零碎的、不连续的。小说集中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元小说特征,用元小说叙事理论来对《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