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新发展观应运而生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发展观来指导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认识上的升华,体现了领导一个国家发展事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从历史上看,尽管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无庸讳言,以往的规划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有必要研究增强“十一五”规划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信息》2004,(9):10-11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极赋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治国、执政理念。新发展观由狭义的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正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  相似文献   

4.
《天津经济》2004,(3):1-1
北京。阳春三月。人民大会堂。举世瞩目的国人头等盛事“两会”取得圆满成功。新一届政府以高超的大智慧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新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观,得到了国人、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和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11,(19):20-29
每一次总结,都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发展。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如今的“十二五”规划,任何一个五年,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都是必不可缺的历史阶段。在浙江,改革这场持久战已走过了十一个五年规划,眼下,迎来的是第十二个五年。要走好“十二五”这一段关键赛程,总结“十五五”期间浙江改革的成败得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刘亭 《浙江经济》2003,(22):14-18
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班是我省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实质性启动。对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毛光烈主任作了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要使我省农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保证农牧民增收,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在发展有机农牧业和有机食品生产上闯出一条青海农牧业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从“十一五”发展,包括到2020年的发展来看,就是未来五到十五年这段时间,我们需要面对的环境、矛盾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几个“新”:第一,有新的增长态势;第二,有新的增长空间;第三,有新的增长动力;第四,有新的发展理念。这四个新,可以说是“十一五”所建立的一个新的起点,或者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中共十六大的提法是二十年时间,“十一五”计划是头一个五年,这个五年就奠定了四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9.
朱智文 《西部论丛》2005,(12):29-31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且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国家,“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非常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西部地区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更为缓慢,农村发展更为滞后,农民生活更为贫困。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相似文献   

10.
丁海珍 《北方经济》2006,(12):20-2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历经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付出很高代价换来的真谛,是关于发展观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个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个基础上很合理地引申出“以人为本的改革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与战略》2004,(7):U00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过渡时期,提出了打造“经济布吉”、“文化布吉”、“生态布吉”、“法治布吉”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2.
汪文斋 《中国招标》2006,(1M):10-1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强调说,《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等为着力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进步。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平和加强公共服务两个思想。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发展共有五个大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就业。虽然这么多年我们的GDP在逐年上升,但我们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重,社会上“黄、赌、毒、黑”泛滥,反映了我们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城市的发展,就业问题应该是首要的。即在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发展战略方面,要把就业摆在第一位。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组合,最核心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没有好的社会保障,没有好的保安措施,城市的发展就遇到许多困难。所以对于城市就业问题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在发展规划上,要把其放在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确定一个既符合实际,又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是规划编制的关键,也是规划编制的难点。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规划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安排,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五年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选择上,着重把握好几点:一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朱刚 《珠江经济》2006,(4):63-67
城市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准确判断产业发展和演进的阶段,是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在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在现存的所有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的情况下,在我们还需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其重点毫无疑问是产业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如何真正认识、深入理解并将科学的发展观自觉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观”,树立全新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一个难题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的今天,研究“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导向、国债投资、环境标准及其执行等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而资本的趋利性则是企业行为的最主要的动力。如果没有企业的行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只能停留在国家的一般号召上。因此,在提出“十一五”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之前,有必要分析未来几年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时2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已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涉入“深水区”,进入破难攻坚阶段,触及到改革的核心。在2005年7月12日召开的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曾培炎副总理提出,要把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于重庆市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十一五”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显现期,应选准重点突破方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观     
国内对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哲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相关研究分析了发展的含义、内涵和国家发展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我国的发展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江泽民则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科学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当代世界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创新,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断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这句话告诉我们,是否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能否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前提。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针对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作了论述。(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从一个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