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此非常时期,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仍然以昂扬的姿态蓬勃发展,与苏联解体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对比启示我们,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共产党就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氏主共和国是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由于苏联政权战胜希特勒法丙斯,使第二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封闭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相似文献   

5.
王殿华 《经济地理》2006,26(6):908-911
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想,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形式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前苏联模式。苏联解体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俄罗斯的经济地理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理论。文章论述了苏联及俄罗斯生产力布局规律及原则等理论的演变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传海 《经济经纬》2000,3(1):14-1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权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具有双重属性.我们应该避害趋利,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大力发展受社会主义政权制约的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7.
林永胜 《时代经贸》2010,(22):60-61
苏联模式是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为其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苏联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加快了苏联的现代化。为此,苏联模式一度成为20世纪中叶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开始的,深受其影响,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扬弃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启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以列宁主义诞生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开始的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不仅使这些国家党解散、国解体和社会改制,而且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总结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合力的历史结果”,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正是这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因果链条。在纪念苏联解体二十周年之际,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执政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是国际因素对于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面对20世纪50年代初期两大阵营对峙的严峻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加快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抗美援朝战争进一步强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意识。苏联的支持、援助,使中国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可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作用坚定了中国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苏联演变解体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演变解体的经济根源孙曼侠,康瑞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是本世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它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问题,涉及到社会广义发展的许多根本规律问题。科学地分析苏联演变解体的原因,正确地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几...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建国初期,我们还缺乏管理经验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当时苏联的做法,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特征的计划管理体制。虽然这种体制能够保证国家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迅速实现重点建设目标,但是,由于它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属性,不承认计划经济必须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也就捆死了企业的手脚,使它们失去了活力。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实际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规模远比五十年代宏大,经济成份、经营方式和对外经济联系也比五十年代更为复杂。因此,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  相似文献   

12.
<正>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密切相联的问题;假若是不是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尚无定论,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商品的劳动力问题。而只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真正得到人们公认,又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引出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的探索。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经济理论界出现过的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的讨论,;是这样。近两年来我国论坛上所以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陈辽 《江南论坛》2004,(7):53-54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倒台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谋士,兴高采烈地著书立说,欢呼社会主义“大失败”!他们同时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不屑一顾,断言中国必将步苏联的覆辙。另一方面,我国的某些教条主义者,却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持否定态度.认为我们搞的不是神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在此情况下,两大理论问题摆在中国的理论界面前: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刘钰、周毅之合著的《走进新的理论境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境界》)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对这两大理论问题作出了正确、完整而又符合客观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斯大林晚年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苏联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它不仅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第一部系统的著作。为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五十年代以前苏联经济学界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争议以及斯大林这部著作在解决这些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把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模式,从而堵塞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道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各个原先实行苏联模式的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改革,探求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体制,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多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学界开始将经济模式范畴引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人们在比较研究各种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在比较和借鉴中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联模式是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为其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苏联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加快了苏联的现代化.为此,苏联模式一度成为20世纪中叶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开始的,深受其影响,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扬弃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启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发展阶段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所规定的。因而,对于发展阶段的判断根据主要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征;进而,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否科学,从根本上涉及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发展要求、基本特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涉及基于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对生产关系的性质、特点及运动规律和趋势的认识。所以说,发展阶段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深刻的教训在于对发展阶段的认识缺乏历史客观性,脱离发展的客观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史观。比如,否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客观性、长期性。在苏联的实践中,由建立苏维埃政权到进入社会主义是非常短暂的过程,伴随着生产关系急剧变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严重破坏。在我国历史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虽然没有形成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但也是大大缩短了预定时间进程。“穷过渡”导致的严重结果便是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脱离了生产力性质、要求。又比如,否定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长期性、艰巨性。在苏联的探索中,建立...  相似文献   

18.
孙璐 《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36-238
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眼中的苏联"领导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追随阶段(1949—1955),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者地位是绝对服从和仰视的;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1956年前后),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依然尊重苏联"领导者"地位,但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仰视,并且能够客观地看到苏联存在的种种问题;第三阶段为竞争阶段(1957—1959),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对苏联领导权威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与苏联展开了争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粗放型”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位论者说,“‘粗放增长’(Extensive growth,又译外延增长)和‘集约增长’(Intensivegrowth,又译内涵增长)是苏联经济学家在60年代初期创造出来用以分析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他并根据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观点对这一对概念的内涵作了这样的说明:“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中曾经把苏东学者使用的这一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议论纷纷.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才使人们从思想上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从而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当人们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时,往往只是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而没有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仿佛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都没有什么区别,也不会有区别.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在结合过程中,它们的具体实现形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各自在坚持自身的本质特征的情况下,在具体实现形式方面相互适应对方的需要做出调整,才能形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