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也成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分析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概况,指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手.本文全面总结了2005年以来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和成功经验,并根据新常态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今后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支撑作用.榆林市国土资源局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努力保障发展、切实保护资源、积极推进改革,为推进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坚实国土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章地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之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维度.特别是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惊喜关注. 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打造"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针.欲真正实现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而坚决拒斥"黑色发展",最终绘就"美丽中国",就必须让人与自然深度和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陆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崭新发展理念.十七大报告更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王莹 《中国报道》2008,(11):22-25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经济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和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同时,全市上下认真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在探索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绿色生产、生活、消费等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实际行动。去年7月,市委又适时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从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市要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向生态文明跃进的新目标和新内容。  相似文献   

7.
2012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壮大产业体系、推进项目建设、改善园区条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产业项目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启动了试验区重点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修编及柴达木绿色产业园、德令哈中小企业产业园、德令哈工业园循环经济推进中心规划编制工作,为形成特色鲜明的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和定位。二是项目实施稳步推进。采  相似文献   

8.
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在依照建设一区四园,构建五个产业链的基本思路,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但水资源的稀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亟需研究化解.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确保水资源的供给保障、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等,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16月19日,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论坛在格尔木市隆重召开。论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这一主题。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论坛还就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推进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了卓识远见和珍言良策。  相似文献   

10.
“十五”以来,宁海县从自身的发展实践和现实基础出发,确立“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立足于早谋划、早部署、早推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延伸、从战略层面向执行延伸,形成的区域性混合型循环经济模式被理论学术界定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五大模式之一。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宁海县在近年着力探索完善企业、  相似文献   

11.
蔡晓春 《浙江经济》2010,(18):54-55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衢江区面临经济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衢江区结合区情实际,对欠发达地区如何深化生态保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宁波通讯》2008,(2):18-19
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概念,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凤阳县刘府镇依托资源、区位、效能等优势,积极推进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凤阳县刘府镇"汽车拆解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发展优势明显,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坐落于刘府镇工业集中区.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必将极大地推进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保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服从大局,服务经济"是检察工作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将正确把握检察工作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文明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青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区位优势,分析了青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要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吸纳民间资本,加大政府投入;全民动员,全员参与。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局限的基础上,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去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经济价值取向与伦理价值向度;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两者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之一。江西万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发展新任务,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经济兴县富民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新万安。  相似文献   

19.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08,(18):1-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了全党同志面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黄毓哲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中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相似文献   

20.
阿丽玛 《魅力中国》2013,(19):93-93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技术和制度的支撑,也需要将经济活动、生态智慧和伦理观念融为一体,建立一种能够整合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等基本需求的新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