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慧 《商》2016,(5):56+28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都处在巨大的转型时期,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危机的处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新媒体不断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这就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群众意愿最常态的表达方式,成为做出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社会舆情最主要的表现阵地就是网络。但是在网络上发生的舆情极易成为虚假的新闻和失真的信息,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加强自身建设,采取有效的社会舆情危机处理方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分析社会舆情,促进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保证社会建设进程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李艳波 《商》2013,(6):181-182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网络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热点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发酵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引导是执政行政能力的现实体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与政府的舆情引导密不可分。在新形势、新科技面前,管理者必须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切实掌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承担起舆情引导者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发表舆论观点的媒介。网民的评议往往会成为舆情压力的产生根源,近而形成网络舆情危机。针对这一危机,政府有必要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网民做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向常态化发展并设立监管部门,实施危机预防。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表达信念、态度和情绪的重要平台。此次从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辅导员角度出发,综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研究进展,分析引起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了广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网络舆情是官民交流互动的一种新兴渠道,这需要政府转变在传统主流媒体宣传的安逸环境中面对民声的固有思维。该文试图找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使政府走出“网络舆情即灾难”的窘境。以网络舆情处置为突破口,促使政府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创新,加强执政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贺彬  纪新青 《中国市场》2015,(11):45-46,56
县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舆情应对,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县级政府妥善应对网络舆情,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改善,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种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并以山东泰安D县为例研究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进以及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为县级政府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力军,在这新兴媒体的使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舆情已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探讨高校官方微博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校官方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为高校建设与管理微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和发展速度正在快速增长,在这一基础上,网络舆情发生了新的变化,了解移动互联网舆情的新特征,对掌握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层次来看,移动互联网用户多数以年轻人为主,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在逐步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网络工具的使用,给网络舆情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只有对移动互联网舆情的新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并根据其具体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才能保证移动互联网舆情监控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陈少卫  徐殿 《消费导刊》2009,(19):149-149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创新的思维去管理社会事务。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尝试分析网络舆情在地方政府公关危机管理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了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方法在地方政府公关危机管理各个阶段的可能应用,以期对实践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公共信息集散地。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应急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曾鹏飞 《中国报业》2014,(11):49-50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直接渠道,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报业来说,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迅速准确掌握当前热点话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成为网络舆情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4.
严旭 《商》2014,(30):199-199
网络舆情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应对网络中的突发事件是执政为民能力的一个体现,本文对网络舆情的生成、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缺陷与障碍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意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商》2015,(47)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舆论环境,也令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开始凸显,这给地方政府舆情治理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随着网络舆情事件曝光的数量急剧增多,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也开始加快,尽管网络舆情处理速度有所提升,但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而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改革调整关涉的利益主体以及问题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弥合社会裂隙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很多社会舆论的源头来自于网络,但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其相关网络舆情的管控也变得至关重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原则是适量适时进行引导,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手段。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过程中,应建设好政府官方网站,掌握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提高媒体素养,以有效对其进行监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7.
刘玉霞 《中国市场》2012,(5):110-112
我们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各级政府应积极构建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新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奠定健康的舆论引导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疫情信息的集散地,加强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格外重要.当前,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真实信息披露和虚假信息源头治理不及时,非主流媒体舆情引导不到位,以及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建议通过开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和公布平台,加强自媒体的内控和外控,建立健全专门的重大疫情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部门等途径加...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8,(1)
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同时网络还是新媒体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互联网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也不断涌现,为人们日常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媒体中还充斥着大量的社交平台,供人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娱乐、社交或者发表言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网络数据收集法等对网络舆情引导展开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及传播特征,接着分析了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完善网路舆情引导的对策[1]。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络媒体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众逐渐超过传统媒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舆论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土壤,也给烟草专卖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对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展开讨论,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以及在专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基于笔者观点提出烟草专卖管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一些手段和对舆情处置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