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主题,学者们提出了形式多样的观点,但将区域与城市结合进行研究,并形成精准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还比较少见。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呈现分散发展的趋势,但部分行业集中化程度依然较高,区域分化较大,中部地区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从城市发展来看,制造业各类型城市间差异突出,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各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发展重点,不存在共通的城市发展道路,城镇化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现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精细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国内外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涉及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多从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的角度进行研究.文章时近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并提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刘波 《天津经济》1992,(收录汇总):13-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为环渤海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协调促进环渤海区域平衡发展,绿色是环渤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开放是环渤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共享是环渤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环渤海区域将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我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已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区域重大战略为核心,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各个地区、板块、城市群和都市圈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局面.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新时期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推进中央主导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推进区域合作步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赵群 《港口经济》2012,(11):32-34
天津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即原临港产业区,是天津港集团近几年着力开发的五大重点区域之一。在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和最新的临港经济区统筹规划中,对该区域的规划方案和功能定位作出了一定的调整。笔者认为,如何依据新的发展形势,尽快调整本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指导区域的开发建设,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庆经济》2010,(3):10-16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区域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两种战略。从1949—1978年,为应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政策,先后经历了1979—1990年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91—1998年寻求协调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1999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是由若干区域所组成的,区域相对于国家而言,既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要求,又承担国家整体发展的功能,因此,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区域发展战略在战略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兼顾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地区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本文探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阐述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文章认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促进共同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久文  张皓 《改革》2021,(11):71-81
1949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反复波动,其中,1949-1960年大幅扩大,1961-1963年快速缩小,1964-1975年小幅扩大,1976-1990年缓慢缩小,1991-2003年缓慢扩大,2004-2015年大幅缩小,2016年至今变动趋缓,这一变化与我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导向有着紧密联系.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处于相对较低的稳态平缓期,但省份间人均GDP差距在不断增大,当前正处于决定未来区域发展差距水平的调整临界期."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施策形成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模式,利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机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导向。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发展动力的均衡性、精准性、融合性、复制性和专业性。其中,由外需动力为主转向内外需动力并重、由所有区域的齐头并进到不同区域的各展所长、由地方竞争的发展速度到区域协调的规模经济、由个体区域的率先发展到个体区域的综合示范、由综合性区域战略到专业性区域政策是动力转型的主要方向,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细化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共享型的区域利益关系、构建可复制的区域发展路径、完善区域管理制度是实现上述转型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未来区域发展思路要从着眼于省内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转向立足于整个长三角甚至全国,按照长三角一体的产业带和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发展布局,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抓紧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发挥三大都市和浙中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速度令无数人惊叹,在我国由贫穷转为富强的进程中,区域发展规划政策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70年的不断改进与实践中,我国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政策,明确重点发展对象,通过发挥先富地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的演变划分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三个主要演化阶段,同时又将阶段一、阶段三分别细分为两个时期,最后结合相关政策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杨莉  石玉 《北方经济》2007,(2):24-25
区域发展可以体现在区域社会、区域经济与区域价值等方面,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发展具有导向功能。体现在为区域社会的转变提供了外力;创新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以及形成区域价值网络,以便更好的创造比当期更大的价值与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条件匹配度不高,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特色化发展态势尚不明显。"十三五"期间,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条件,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紧抓区域发展着力点,加快推进区域特色化发展,才能实现安徽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区域在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它涉及到一个区域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发展战略是发展规划的指导性纲领,只有明晰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实现更快更健康更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各地区高等教育的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取得巨大进步。随着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进程加快,区域差异化、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因而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受到很大的质疑。但是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有其内在的特殊原因,并且,从微观角度看,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内在发展存在一定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陈栋生 《浙江经济》2007,(10):14-15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不断加深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以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地区普遍繁荣共同富裕的新格局终将实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空间,让各区域协调发展,对一个国家很重要。进行发展区域经济的理论探析,避免发展误区,发展好中国的四大板块区域经济,是促进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各30年左右的发展阶段,中国区域工业发展的战略截然不同,实现的发展效率也存在极大的差别。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区域工业发展战略带有传统体制的强烈印迹。战略方向摇摆不定、战略决策权高度集中等问题,使中国的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迈出了巨大步伐,为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好的条件。学术界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结论,也为形成合理化的区域发展战略打下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环境与背景下,应该实施科学调控下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工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