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作为一个很有用的理论工具,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的研究之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境。通过对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发现,该模型在应用中存在以下难题: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历史数据,难以客观地对旅游地进行阶段划分,难以进行科学预测,难以适用于所有的旅游地。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科学统计旅游数据、全面参考旅游相关指标、注重研究空间的不同尺度、注意对未知因素的考虑等是化解上述困境的合理之道。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生命周期衡量标准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上最具争议的理论之一,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视角对它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衡量标准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以“游客人数”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衡量标准存在着重大误区,不符合旅游地发展的长远利益,应该以更能反映周期性演进规律的"旅游地利润"作为新的标准来指导旅游开发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3.
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在风景旅游地生命力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方法,以解决风景旅游地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实现风景旅游地平稳、健康、长久的发展。采取结构与功能两种手段对风景旅游地旅游系统、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旅游活动的影响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加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取我国31个省市2000~2007年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数据,计算出了以2000年为基期的旅游外汇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工具,以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增长速度为观测值,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31个省市旅游业进行两次聚类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的区位分布,找出我国旅游业的发达地区,以及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新兴地区,为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基于“P—E”状况分析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上的颇多争议,本文利用“P-E”①状况分析矩阵研究的成果[1],从新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剖析,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高度下,进一步阐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体系,并在实证研究中揭示了旅游地资源保护、开发到旅游地生命周期,又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文菊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3-20
以传统旅游目的地桂林为研究案例,回顾了已有的关于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结论,从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客源结构、旅游收入结构、旅游业主要增长指标4个方面归纳了桂林旅游业过去十年发展情况及趋势,从政策环境、旅游便利度、旅游需求、旅游供给4个方面对桂林旅游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当前桂林市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杨春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9(2):68-72
旅游地复兴过程如何演化、遵循什么样的演化规律至今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虽被用来模拟和探讨旅游地演化过程,但由于Logistic曲线模型自身存在的缺陷,无法真实反映旅游地的衰退或复兴过程。引入旅游地游客量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概念,在Logistic曲线模型展开为级数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阶段演化模型,一方面可解决Logistic曲线模型自身缺陷和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模型推导得出旅游地复兴演化过程 仍旧遵循Butler生命周期演化规律,其演化曲线仍旧是“S”型曲线,但该演化过程仅包含发展、巩固及停滞几个阶段。具体以湖南南岳景区为实例对理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双筛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旅游地“名片”,对旅游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地形象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完成。旅游地形象设计理念伴随着旅游规划思想的演变而不断向前推进,目前旅游地形象设计理念大致经历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地形象设计、旅游资源与市场结合的旅游地形象设计和社区参与旅游地形象设计三个阶段。“双筛法”是一种应用于旅游地形象设计的新方法,它致力于协调旅游地形象设计过程中旅游规划专家、旅游开发者、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者)和旅游地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解决其间的矛盾,最终构建“和谐旅游社区”。它包括旅游资源普查及其市场评价、旅游地形象专家创意、旅游市场认可调查、开发者与社区居民对旅游地形象创意的接受性调查、旅游地形象最终确定五个基本步骤。当然,随着旅游业实际情况的变化和旅游规划思想的演进,旅游地形象设计中的“双筛法”也应不断地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旅游地更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地对行政区名进行更名是这些年国内行政区划管理和旅游发展中的热点和全新命题。对中国的旅游地更名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并从旅游地更名的合理性与存在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评价和总结。认为在当前旅游地的更名中虽然有一些不足和瑕疵,但是必须正视和尊重其更名的需要并加强引导。最后对中国旅游地更名提出了建议:更名的态度应谨慎、方法应科学,以服务于旅游业与地方的整体发展;更名过程应合乎法规和民意;同时,应该加强本地地名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更名的依据主要是当地的著名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物产,目的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与吸引力,塑造旅游地品牌。多数旅游地更名后不仅提高了知名度,提升了旅游地文化品位,也增加了旅游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有些旅游地更名却造成了地名之争,承担了巨大的更名成本,割断了旅游地重要的文化渊源。规范旅游地更名行为,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地名管理;旅游地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传承;要保持文化底蕴.谨慎更改地名。 相似文献
11.
马聪玲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46-49,88
作为我国的大型国有林区之一,大兴安岭自1964年开发以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材,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新世纪林业发展思路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旅游业被作为地区十二大支柱产业之一而被寄予了带动地区经济振兴的厚望,因此,在对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林区旅游业发展的总思路和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崛起的支柱产业。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基础上,以“点一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确定该地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构筑“点”、“轴”相结合的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模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春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258-262
目前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地、自然保护区等“纯旅游地”或“旅游飞地”,缺乏对由若干景点组成的旅游区域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综述已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础上阐释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此确定了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体系,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曾喜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业 ,实施旅游扶贫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桂林发展露营旅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新兴旅游活动的向往与热爱,露营旅游日益成为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时尚旅游休闲活动,这给正由观光型旅游目的地向观光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转型的桂林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露营旅游的概念,介绍了露营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桂林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分析了桂林露营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露营旅游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余小军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3):52-57
以广西盘阳河流域为例,分析和论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首先综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了甘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资源差异化开发逐渐成为了各旅游目的地获得核心竞争力重要举措。根据红水河长寿旅游带各地的资源差异性,通过差异化理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红水河长寿旅游带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相关战略,希望对红水河流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体系是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方法,20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目前处于多种评价方法并存的阶段,新的更科学、更精确的评价方法不断地涌现。通过分析“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适用性。探析运用“共生理论”从结果入手建立事后评价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从而使“共生理论”在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