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2日,来自国家发改委和苏鲁豫皖4省发改委的领导、专家学者及淮海经济区20城市的市长汇聚彭城,召开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座谈会,为推动淮海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
鲁勇 《中国工商》2004,(9):42-44
目前社会各界都在热论这样一个话题:继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快速崛起之后,京津塘经济区域如何崛起。由于这一区域直接置身在中国经济的决策中心、市场中心、创新中心,以及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资源要集的密集中心;有鉴于此,要想实现京津塘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就必须按照现代经济和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整体推进,那就是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的建设是促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支点、拉动区域崛起的"发动机"。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分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最终得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研究范围和城市群类型的最终界定,并通过分析其发展的经济特征,与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差距作比较研究。能够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晓瑜 《中国电子商务》2013,(14):221-221,223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研河南省产业集群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振兴河南经济乃至中原崛起的一项新探索.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产业集群对促进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实施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战略,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全面发展进入了重要时期,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目前发展还很薄弱。本文分析了中原经济区战略为河南物流发展带来的包括政策、经济发展总体、粮食与能源基础等各个方面的机遇,确定了河南物流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才能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占据中西部物流发展的高地。  相似文献   

6.
傅超 《市场周刊》2008,(7):46-4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继续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服务周边外交战略的形势下,在国家经济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积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机遇下,充分发挥广西沿海地区的各项优势,整合北部湾经济区内各方资源,加快经济区对外开放步伐,是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广西经济起飞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7.
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江西区域发展升级面临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经济单元发展不足、外部区域竞争激烈等挑战。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江西要加快实施多点多极的区域发展战略,把筑牢各类点状区域单元、推进多层次经济增长极、加快区域内外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目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泰尔指数针对河西经济区、陇中经济区和陇东南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域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三大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经济区域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甘肃省应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以区域经济中心发展为推动力,加快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稳步有序推动城镇化,这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要抓住机遇,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人才问题是战略性问题.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能够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我国31省市与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单元,运用Theil指数,从省域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二维视角"对2000-2015年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物流趋于均衡发展,但区域差异仍然存在。各地应通过抓住政策优势,加快区域发展战略;多产业联动,推进物流合理化;引导物流企业升级转型,发展区域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创新,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等措施,推动新常态下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赣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州是江两的南大门,是周边地区的行政、商业和工业中心。赣州扼赣粤闽湘四省要道,有“四省通衢”之称,是内陆地区与珠三角、港澳联系的重要通道。早在2001年.江西省政府就确定赣州要向省域次中心城市发展.加快以赣州为中心、吉安和抚州市为重要增长极的赣中南经济区的建设,2004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赣州要成为江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但近十几年来,赣州传统产业优势丧失,  相似文献   

13.
王鹏  惠佩瑶 《现代商业》2014,(14):120-121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急速加快,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经济区三大老牌区域经济体系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也相继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博弈行为对区域内经济健康、高效、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一环渤海经济区港口之争为例,先简要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背景,随后分析该区域港口之争的原因,研究各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最终寻找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合作博弈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军书 《商场现代化》2006,(16):276-277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本文在评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是以特定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集合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东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较早,区域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长江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发展要落后于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因此,如何使区域经济形成一体化发展,既可以使区域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又能够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湘鄂赣皖四省的数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市场整合加以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快、更好的实现区域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一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以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为鉴,可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特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北部湾经济区则应成为中西部崛起的见证.北部湾经济区要借鉴特区成功的根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加快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中.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降低地区交易成本、利于形成地区规模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明显,易形成集聚。因此发展制造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推进成渝经济区产业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区域内产业融合的进程。产业融合具有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和区域效应,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就得加快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成渝经济区的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原地区是联结中国东西部与南北部经济发展的节点与纽带。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有利于本地区的战略性发展,又可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当前,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内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诸多不协调现象。文章在分析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探究了影响中原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区域合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舆情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我党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的态度和意见。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舆情调查报告介绍初级阶段河南发展现状,有利于今后建设中原经济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