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政府会计是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存在体系不完善;与国际惯例有差异;预算会计原则存在诸多弊端;预算会计的监督作用尚未发挥等问题。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应确定政府会计的主体范围,规范政府财务报告,完善政府会计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王湛 《新智慧》2005,(6):50-51
一、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比较 1.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内涵和外延的比较。 从内涵来看,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预算会计是指为了确保预算得到良好的执行、实施,用来追踪和报告支出周期的拨款和拨款使用阶段发生的财务交易的信息系统。政府会计则是用以对公共部门的财政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与计量,并报告给公共信息使用的信息系统。分析两的定义可以看出,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为了追踪财政资金(主要是预算资金)的拨付与使用,反映财政资金在财政部门、政府其他部门、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中的运动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这类信息与其称作是会计信息不如称之为财政或财务信息更妥当。政府会计的存在则是为了对公共部门包括财政资金在内的所有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与计量,并向公共信息使用提供与公共资源使用相关的会计信息。这类信息毋庸置疑属于会计信息,与企业会汁信息在本质上并无差异,只是所反映的会计主体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随着预算体制的变迁,可以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借鏊国外对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划分方法,对非企业套计按其核算重点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独立的会计体系。并根据各个会计体系的核算目的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准则不够国际化、会计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会计市场不够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核算的内容急需扩展、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相应的对策:转变观念,强化财务会计职能、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本质上是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财务会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存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既能达到预算管理目标,又能达到政府财务管理目标。我国应以支付周期为中心建立全新的预算会计体系,构建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关键在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采用统一的准则规范。  相似文献   

6.
政府会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技术基础,政府预算管理模式变化影响政府会计变革的方向。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预算管理对政府会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从而制约了预算制度改革进程,阻碍了预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改革政府会计,促进政府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的有效衔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政府会计目标和我国会计环境决定了不同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将长期并存,成为政府会计的两翼。论文揭示了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必要性,探讨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方式,建议建立两个相对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并从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报表的界定以及两系统建设与协调的配套措施等方面,将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进行协调和整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预算管理体制变化,不符合国际上实现"透明、绩效"政府目标的要求,其他国家的政府基金会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全面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应该明确以提供政府受托责任及绩效信息为政府会计目标,确立以基金为政府会计主体,明确政府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建立政府会计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9.
王丹阳 《大众商务》2010,(8):145-145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为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府预算制度,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应该有所选择的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进行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每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的各级政府的财政预决算报告,都是由财政部门汇集统计不同的预算单位的会计信息得来的。预算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既影响到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对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的干预行为,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但在我国,由于预算单位会计信息正处在由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部门目前执行的是自1998年起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的专业会计,其目标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达国家对政府会计和预算会计进行了区分。政府会计是指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专门用以记录、计量、报告政府公共部门财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系统,有时也称为公共部门会计。预算会计是指政府会计中用于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它是用于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的实用学科。与之相比,我国的预算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其核算范围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与支出周期各阶段相关的交易,应该说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但是在职能上已接近了国外的政府会计,只是在实务中体现为预算会计模式。虽然其对政府各种财务资源的取得与使用作了一定的区分,但是并不细致、完整,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结构,其结果是使日常核算与财务报告难以系统地反映各种专项财务资源使用的详细情况,不利于对专款专用政策的贯彻和对资金的内部管理,给有关信息使用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容...  相似文献   

12.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为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府预算制度,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应该有所选择的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进行政府预算会计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国预算会计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进而达到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控制财政支出、有效评价政府效绩、防范风险和提高政府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必须挖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30%以上。从国内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组成体系与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中现状中析出我国政府与营利组织在会计在结构和核算等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议改革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改革预算会计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建立完整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模式;调整现有的会计确认基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不断拓宽会计核算内容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制度;加强会计体系对限定资金的控制,建立和发展基金会计。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代理记账方式的逐步深入,这种方式已由中小型企业扩展至行政事业单位。随着经济高度发展,这种模式与社会公众对建立“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1]的要求契合,伴随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代理记账已势在必行。代理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冲击是革命性的,对我国现有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有一定弥补作用,对推进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条件下,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政府会计改革也势在必行,适当分离现有的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当前提出的一条改革路径改革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历程的回顾,对国外运用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程度,深入分析我国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出现的问题,由此提出财务会计于预算会计适当分离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三个侧重点对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对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政府采购导致财政支出确认基础的改变和总预算会计监控范围的扩大,对单位(采购实体)会计的影响为单位(采购实体)收支确认基础的改变;国库单一账户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  相似文献   

18.
预算会计作为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与企业会计的发展相比,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关键时刻.建立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等,是我国预算会计将面临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分析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政府机构监管、环保立法和执行方面的力度不够、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从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完善绿色会计法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提高绿色会计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绿色会计知识水平、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等五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后,必将对现行会计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视点为: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与会计信息效度的提高,会计管理职能的强化与会计监督责任的履行,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拓与同业竞争实力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增强与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扩展,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适量运用,网上交易方式的普遍推行与会计信息传递媒介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