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新动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与摩擦加剧,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华产品进行反倾销,而且采取的制裁措施比发达国家更严厉,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华反倾城倾销,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2.
杨洁 《经济师》2008,(5):237-238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上演着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使两国逐渐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出口环节上给印度的国内产业造成了较大压力。因此,印度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打击中国的出口,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激增,反倾销立案数一半针对中国,成为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文章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反倾销调查趋于下降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对华反倾销的主体.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旭青 《经济师》2013,(11):33-34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与争端的焦点。美国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已经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最多的国家,中美贸易关系成为当今政治与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的现状和特征,提出我国应对美国反补贴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转轨时期中国应对国际反倾销战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96-2007年国际对华反倾销以及中国相关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将中国应对国际反倾销与经济转轨阶段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战略问题的关系进行澄清.结果表明,中国市场化程度越低,国际对华反倾销的次数不升反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必以国际对华反倾销为转移;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逐年增长对于减少国际对华反倾销并无明显帮助,加工贸易和贸易竞争力对减少国际对华反倾销作用明显,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仍要坚持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中国对外反倾销对国际对华反倾销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增加并没有减少国际对华反倾销的次数,其威慑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实践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模确立了五个理论假说,它们分别阐明了出口补贴、企业所有权、贸易报复威胁以及WTO贸易制度与外国对华反倾销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文章还采用Poisson模型的GEE、FE和RE回归方法,估计了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1995-2009年对华反倾销调查的面板数据,从经验上验证了外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与中国的出口退税和对外反倾销调查强度成正比,与外资控制在华出口企业所有权的强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美贸易发展迅速,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频繁发生,美国已成为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通过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的概述,从全球贸易环境、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三个层面分析总结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探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指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集中研究2004年加入欧盟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中挤出竞争和转移效应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首先介绍中东欧对华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主要趋势;其次,对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中的挤出效应和转移效应的形成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中东欧国家对华双边贸易中商品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导致了挤出性竞争关系的形成和日益加剧;中东欧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欧盟统一规则的影响是中东欧国家贸易政策与重心调整以及出现对华贸易转移效应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进行总结,并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未来的贸易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嘉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84-185
近年来,中国贸易摩擦的对象从欧美发达国家逐渐的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其往往利用反倾销等措施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使中国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针对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和原因,提出了缓和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莹 《时代经贸》2012,(4):81-82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新型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扩散。在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中,属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最为典型。本文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动因入手,对美国对华制造业贸易保护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美国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主要受到国家利益的主导,利益集团对其影响较小的结论,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美玲 《经济师》2004,(8):84-84,86
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和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损害 ,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反倾销法律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与替代国价格制度。通过透视WTO《反倾销协议》和美国反倾销法律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 ,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中替代国制度的本质 ,并提出针对美国替代国制度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美贸易摩擦根源的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中美贸易一反入世正面效应的常态,贸易摩擦硝烟不断。截至2004年年底,美国已累计对华发起110起反倾销调查,19起保障措施(包括5起特定产品保障措施和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占中国涉案总数的20%,成为迄今为止对华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2004年,美国对华新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34.109亿美元,针对中国纺织品发起12起特保措施调查。进入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再次引起众人关注。其实,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的贸易体,在贸易中发生摩擦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由…  相似文献   

13.
相对贸易收支差额视角下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贸易收支差额/GDP比率测度的我国相对贸易收支差额与同一时间维度的经济增长率严重背离,说明我国并没有实行重商主义。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加速,相对贸易顺差水平在收缩,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降低,持有对华双边贸易逆差的国家试图以打压中国经济增长的措施来缩减对华贸易逆差的政策无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外贸大国和农业大国,反倾销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安全。在全面统计对华农产品反倾销案件的基础上,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实证研究中重视农产品微观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农产品出口价格增长率、农产品在进口国占比为显著影响因素,且农产品在进口国占比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鉴于中国遭受反倾销形势的严峻性以及提升整个反倾销贸易救济体系的效用,针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建立时间维度和功能维度相藕合的二维贸易救济体系就显的很有必要。该文研究了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二维贸易救济体系框架的构建,并在框架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维贸易救济体系的运作。  相似文献   

16.
李富 《经济导刊》2008,(7):64-65
跨国公司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举措之一,是进口国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的重要手段。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愈发激烈,反倾销受到更多国家青睐。但当前欧美国家是以合法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违背了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初衷。有效解决好欧美国家对华产品的反倾销问题,对加快世界经济复苏,拓展对外贸易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专题论述从倾销及反倾销概念开始,然后介绍其特征,并从多角度阐述当前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富 《经济导刊》2008,(8):64-65
跨国公司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主要对象.   ……  相似文献   

19.
南非20世纪90年代开始贸易自由化进程,此后频繁使用反倾销保护其本国产业,成为最主要的反倾销使用者。本文考察了南非1995-2006年对外反倾销数据,分析了其国别以及行业特征,指出反倾销是南非应对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弱化的工具。此外,文章还考察了南非对中国反倾销数据,分析其特点及原因,提出了中国应对南非对华反倾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急剧增加的情况,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方面的特点,以新颖的角度将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划分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我国机制原因并逐一分析,为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