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开市,第一批交易正式开启。从交易机制看,全国碳排放交易所仍将采用和各区域试点一样以配额交易为主导、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补充的双轨体系。从交易主体看,全国交易系统在上线初期仅囊括电力行业的2225家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对结余的碳配额进行交易。  相似文献   

2.
全国碳市场拟于2017年建成,制度设计仍在不断探索中,针对试点地区流动性总体不足,需加快完善设计体系,提升未来碳市场流动性.为此,本文采用改进的非流动性比率,测度试点地区碳市场流动性,从碳市场制度设计中选取CCER抵消机制、参与主体范围以及配额发放量三个要素,借助MAC曲线对其如何影响碳市场流动性进行机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2014-2015年试点地区碳市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配额替代品CCER会挤占部分配额交易;参与主体范围的扩大可增加交易次数,增强碳市场流动性;配额发放量大小则对碳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呈倒U型;碳市场流动性呈现“到期日”效应,临近履约期碳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强,在临近履约期与非临近履约期两个不同阶段,CCER抵消机制、参与主体范围以及配额发放量对碳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以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我国应建立健全碳配额许可交易体系和碳预警监督惩戒机制,制定实施碳标准碳标签管理制度,加强碳配额许可证交易业务建设。以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实现绿色崛起与弯道赶超。  相似文献   

4.
张慧  施绪 《中国市场》2022,(14):33-36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从2011年开启碳市场试点工作,到2017年年末,开始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文章选取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湖北、广东和福建七个碳试点,通过对碳交易量、交易额、碳市场价格等指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估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不断增加,反映出交易规模的增加,市场参与度的提升,但碳市场价格不稳定,市场交易量占配额总量比例小等现象揭示出我国碳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碳市场在规模和市场活跃度上还需要提高。优化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纳入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增加市场厚度,提升碳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王林  谭峻 《商业研究》2012,(3):195-200
目前,我国实行的耕地红线及总量动态平衡无法保障我国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土地生产当量配额交易制不仅可以使不同行政区域资源和经济实现互补,而且可以在不同区域实现产业规模化。本文在央行提出土地配额交易基础上,参考碳配额交易及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分析我国实行土地生产当量配额交易制的可行性及障碍,计算出我国各省份粮食生产当量及土地生产当量,提出实行土地配额交易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汤文达 《现代商业》2014,(11):284-285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交易的“元年”,该年先后有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五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国际上常用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主要有基准线法、历史法以及报告法等,本文以京津沪粤深五省市为例,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碳排放配额分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国家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全国碳市场,批准湖北省等"两省五市"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湖北省作为唯一来自中部的试点于2014年4月2日正式启动交易,市场机制建设如总量目标设定、配额分配、交易规则等兼具已运行试点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的自身特色,市场启动后迅速体现出后发优势,一跃成为目前国内外碳排放配额交易最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使法律界定下的碳排放权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且可以进行交易,由此产生了碳排放权价格问题。碳排放权的供给方转让一定的碳配额给需求方以获得利益;需求方为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碳排放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得到碳配额,这个过程中,碳排放权如普通商品一般具有了交换价值。将碳排放权内化为企业的成本正是对科斯定理的应用,以最低成本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从2015年进入建设筹备阶段.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开展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2019—2020年全国碳排...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控排企业跨期决策理论模型,分析碳配额交易企业在履约日与非履约日的最优交易量。均衡结果显示,企业在非履约日的最优交易量与其自身的风险规避系数、市场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规避系数、履约日随机碳需求的标准差成正比,而与企业的碳产出效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上履约日附近交易量巨大,而非履约日交易量稀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帮助实现我国碳市场交易量的平滑及整体市场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市场交易普遍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境,需要尽快完善制度设计,以提升市场流动性。本文首先利用指标测度了广东和湖北两碳试点省份的流动性;其次利用比较分析法,对二者流动性进行比较;再次从核证减排量、配额制定与分配、主体引入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制度设计对流动性的影响,得出广东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且次于湖北的原因;最后根据上述分析为制度进一步优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市场赚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莹 《新财富》2008,(4):120-12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极为主的碳交易市场,市场参与者也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在这个目前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碳市场中,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边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所为主的平台易手,而另一边则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追逐的对象。而且这一市场的交易工具在不断创新、规模还在迅速壮大,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3.
“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市场激励为导向碳排放权交易是双碳实现的重要政策手段,该政策能否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是否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本文以中国2013年开始试点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该政策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成本倒逼、资金激励以及融资缓解三个渠道显著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国有企业和高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高于私营企业和低创新能力企业。因此应继续完善和推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提升金融机构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学习和借鉴国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意义重大。中美两国同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自下而上”的碳市场建设路径与我国相似。本文对美国首个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碳市场建设的核心机制设计,包括配额总量设置、配额分配、MRV 和监督管理等进行了阐述,其机制设计中完善的法规体系建设、尊重区域异质性、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等对我国碳市场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京都议定书》陆续在各国生效,碳交易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发展。我国是国际碳排放权的主要供给方,但参与交易尚处于CDM项目阶段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交易体系,这不利于在碳国际市场上争夺定价权。低碳和减排是目前国际趋势,因此,开展我国的碳交易问题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对Putty-Clay Vintage这一碳交易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述评,揭示该模型的主要观点、贡献和缺陷,并结合我国国情,从企业生产优化安排、金融市场发展、国家宏观经济和排放配额分配角度探讨该模型在我国碳交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促进形成碳定价机制,有助于激励排放企业以更低成本完成碳减排目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在"两省五市"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21年7月16日,...  相似文献   

17.
祝叶  袁中华 《中国商论》2024,(1):118-121
碳期权作为碳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产品,合理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的碳期权套期保值决策,降低碳交易市场风险。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碳配额数据构建定价模型,以此对我国八大碳交易市场价格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GARCH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B-S引入碳排放交易期权的定价研究中。通过碳排放交易中心配额期货收盘价的数据检验,发现价格波动情况具有非正态性和尖峰厚尾的特征,并采用GARCH模型拟合预测碳价收益率波动率,将预测的数据求取标准差后得到最终日波动率,从而带入B-S定价模型中进行价值估值。结果表明,GARCH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有利于提高定价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8.
陈芳  王一晗 《商展经济》2024,(7):185-188
在“双碳”目标和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梳理了命令型环境规制、碳交易价格及命令型环境规制影响碳交易价格的相关文献,分析命令型环境规制对碳交易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文献探讨和机制分析,表明命令型环境规制通过碳配额和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碳交易价格的形成,并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有效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贸易及其与WTO体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排放贸易是依据《京都议定书》产生的以"限额与贸易"或"基准与信用"体制为基础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或信用的交易,是一种基于特定环境政策及法律体制而进行的国际经济法律活动。碳排放配额或信用的交易是否应纳入WTO体制、配额分配是否涉及补贴措施尚待明确,但以排放配额或信用为基础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属于GATS下金融服务贸易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郭琎 《中国物价》2023,(5):79-82
碳市场交易价格是推动碳市场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本文总结我国碳价的运行特征,从理论上厘清碳价形成机制,结合国内外碳市场实践经验,分析碳市场内部机制设计和碳市场外部运行环境——能源价格和意外冲击等多重因素对碳价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我国碳价异常波动风险、发挥碳市场交易价格信号作用的相关建议:科学制定碳配额总量目标,政府合理分配和管理碳配额,完善碳配额跨期管理机制设计,健全碳价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