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并取得了卓著成效.经历了改革启动与局部试验、改革全面探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目前,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高志林 《经济师》1993,(9):32-33
<正>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突破,而且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者和实践者们开阔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但是,无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措施如何完善,如何周密,  相似文献   

5.
学习目的和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精神,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又不断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来源和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经济理论,同时也参考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创新和发展而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市场经济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完善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十大问题,采取三个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郑翎 《发展研究》2007,(4):63-65
一、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嫁接,重要的就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运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鲜明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创造性的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作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启动了一场中国人民全力以赴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史无前例的和成功的实践.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经济学界解放思想,在有关发展商品经济、引进市场机制的活跃讨论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顺利向前推进的指针.他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他的卓越的理论创新给围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与市场问题多年的大争论打上了句号.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正处在发展新时期,面对着新情况和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我们应立足于当前实际,加深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以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最富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各项重大措施得以有序和顺理成章地推出。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财政体制改革入手的,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关键阶段。深化财政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是当前财政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并取得了卓著成效。经历了改革启动与局部试验、改革全面探索、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目前,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霍中文 《现代财经》2007,27(7):66-70
我国经济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受着经济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大经济法理论产生.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大经济法理论有所限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法产生并得到发展,与此对应,市场经济法理论产生.  相似文献   

14.
自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已逐渐转移到探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这无疑使理论和实践大大迈进一步。但依笔者所见,在探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市场经济的共性上,而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特殊性。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事业单位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公共部门,是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样,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制度背景,以公共服务治理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为基础,理顺以往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从分类改革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战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转型,既区别于国外转轨和转型经济理论的一般教条,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实践特征。全面描述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改革缘起、改革探索、体制突破、体制转轨和转型深化等阶段性改革过程,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特征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并且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济转型之路。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过程描述和经验分析,把握中国经济转型道路内在的逻辑经验和理论特征,对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期的改革顺利发展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创造性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对十一届三中以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也是其中之一,这是由生态经济理论原则及特点所决定了的。同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建立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实现生态经济协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科学、准确地回答了深化改革需要注意把握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描绘了本世纪末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全面贯彻《决定》,不断深化改革,在已经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