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曾学文 《银行家》2024,(3):38-46
2023年,全球经济在缓慢增长中温和复苏,日本经济也出现回暖迹象,日本银行业表现有所改善,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资本充足率维持高位,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业绩和估值持续修复。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短期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日本经济温和复苏有望持续,货币政策可能回归正常化并启动加息进程,日本银行业发展有望继续向好,但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需要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吴昊 《银行家》2024,(2):11-15
<正>2023年美国实体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展现出了相当强的韧性,但美国金融系统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利率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信息安全风险持续高企的状况贯穿全年。正如我们在2023年初展望中所预计的,美国银行业净息差的扩大、贷款规模的增长及信贷质量的提升在2023年放缓或逆转;债券投资浮亏问题及商业地产板块风险隐患等导致不同银行的业绩出现了显着差异,区域中小银行遭遇了更多负面因素挑战;  相似文献   

3.
李振龙  镐鑫 《银行家》2023,(2):37-41
<正>英国五大行业绩综述资产规模:英国五大行整体呈现扩张势头。2022年三季度末,以总部设在英国的五家大型银行(汇丰控股、巴克莱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集团、劳埃德银行和渣打银行)为代表的英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6.89万亿英镑,同比增长17.12%。其中,汇丰控股的资产规模稳居榜首,由2021年同期的2.21万亿英镑增至2.69万亿英镑,增幅为21.9%,巴克莱银行和渣打银行的增幅分别为22.8%和28%。劳埃德银行与国民西敏寺银行集团增长相对缓慢,分别为1.2%和3%(见图1)。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资金利率中枢较2022年有所上行,但债券收益率曲线大幅平坦化下行,信用利差全线收窄,等级利差多收窄。展望2024年,预计资金利率中枢将先抑后扬,债券收益率上半年将低位震荡,下半年将震荡上行。高等级信用利差将低位震荡,等级利差分化。  相似文献   

5.
吴昊 《银行家》2023,(2):29-32
<正>2022年,美联储迅速、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波动的主线索之一。在此背景下,美国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严监管”改革的侧重点逐步清晰,人力资源战略、金融科技战略和ESG战略稳步推进。展望2023年,宏观环境带来的逆风因素或将更加突出,银行运营将面临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一、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提升跨境外汇服务能力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外汇市场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自2023年1月3日起,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从北京时间23:30延长至次日3:00,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更多交易时段。延长交易时间有助于拓展境内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促进在岸和离岸外汇市场协调发展,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但加息幅度显著放缓,美债收益率高位盘整,美元指数几度起伏,人民币汇率总体表现出较强韧性,有效发挥了自动稳定器作用。展望2024年,全球通胀压力继续缓解,美联储和欧央行等货币当局大概率启动降息周期;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对美元汇率呈现双向波动、逐步回升态势。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利率互换交易量较2022年大幅增长,其中一年期及以下的利率互换交易较为活跃。2023年,利率互换市场自3月初开始一路走牛,经过8个阶段,年末5年期FR007互换收益率已自年内高点下行近60BP,同时互换收益率曲线逐步平坦化。展望2024年,在宏观经济弱复苏、稳增长政策托底、债市资产荒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利率互换市场将保持低位震荡的态势,而收益率曲线也将进一步平坦化。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整体呈宽幅波动、震荡下行的走势,全年期权隐含波动率虽经历数轮反复,但各期限波动率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展望2024年,中美利差有望收敛,美元兑人民币掉期曲线将呈陡峭变化;人民币期权短期限波动率或跟随汇率的波动有所反复,长期限波动率或逐步走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市场》2024,(1):10-14
<正>2023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推进银行间市场产品机制优化,做好金融大文章,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稳健推进双向开放,积极做好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持续推动银行间本币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毛磊 《银行家》2024,(3):78-83
<正>2023年,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社融信贷规模创历史新高,但数据高开低走,波动剧烈。直接原因在于融资结构单一,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轮流支撑;根本问题在于金融资源供给强而需求弱,引致“M2—M1”“M2—社融”“人民币贷款金融机构口径—社融口径”三大“剪刀差”。综合经验测算与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当前实体经济内生需求低迷,社融的货币政策传导中介效应明显减弱,金融资源边际增长率有所下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险》2023,(2):28-32
<正>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全球保险市场展望鉴于未来两年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瑞再研究院对全球保费前景持谨慎态度。不利的宏观经济背景有所缓和,但持续高企的通胀压力以及动荡的金融市场正在拖累保费增长和盈利能力。瑞再研究院预测,2022年全球保费将下降0.2%(尽管名义保费增长5.6%),而2023年和2024年的实际增长率将低于2.1%的平均水平(2023年为1.5%,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时期,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在这一年,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定,资产规模逐步增大,但盈利增长率逐步变缓。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行、民营银行的兴起和互联网金融托媒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挑战,在进一步增强了银行业活力的同时,又缩小了净息差。一、银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4.
2023年上半年,国内债券市场走势可谓“两波三折”,经济基本面触底回暖,信用扩张速度先快后慢,资金面前紧后松,债券市场走势与经济环比动能变化整体一致,对复苏节奏的判断成为交易的胜负手。展望下半年,在稳增长政策加码后,经济有望延续修复,对于增长动能的判断仍是影响利率的关键因素。复苏信号上,建议关注地产销售数据、居民和政府部门加杠杆行为和PPI环比走势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刘阳 《中国外汇》2023,(14):69-71
<正>下半年,在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通胀走低,美国对欧洲等基本面优势收窄,非美主要工业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或有改善等基准假设下,美元有可能转为下行,非美货币走势将迎来变化。2023年上半年,外汇市场整体呈现美元区间震荡,非美货币走势分化的态势。展望下半年,笔者认为,美元总体预期偏弱,非美货币则可能总体相对偏强,具体币种走势可能较上半年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以来,多空交织的市场环境使得人民币外汇市场波动性明显增加,交易主题频繁切换。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宽幅震荡,较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走势稳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保持双向波动态势,外汇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本文在梳理回顾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础上,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尝试展望下半年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17.
施辉 《中国保险》2024,(1):23-26
<正>2023:立心守正,稳中求进1.初心如磐,回归保障服务实体,保障民生,是中国保险业诞生之初就承载的重要使命。近代民族保险业起源于轮船业的风险保障需求。1876年,民族保险第一人唐廷枢在《申报》刊登的《仁和保险公司公启》中提出了对保险的美好愿景:“从此普庆安澜,并行不悖,咸沾利益,济美后先,岂不盛哉!”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确定保险的基本方针是为生产服务,基本任务包括保护国家财产、保障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人民的福利。随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获批成立,  相似文献   

18.
从"跑马圈地、高歌猛进"到"集约经营、价值创造",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变革正在全方位展开。各家银行加快探索差异化的经营策略,走"轻资产、轻资本"的轻型化道路,积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提升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展望2017年,银行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艰巨挑战,商业银行间的业绩分化加剧,资产质量压力犹存。在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指导思想下,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同时从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管理流程等维度,全面提升中后台运营的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23年上半年,利率互换整体走势为先上后下,主要运行特点有:互换曲线先陡后平,SHIBOR3M与FR007基差走阔后收窄,现券与互换基差波动加剧。展望下半年,预计在稳增长政策助力下,利率互换下行空间有限;随着市场博弈程度加大,利率波动或将加大。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但内外部环境仍较为复杂。央行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灵活精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水平。货币市场成交量增长明显,利率中枢有所下行;同业存单利率冲高回落,净融资规模同比下降。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引导利率曲线平稳下行并逐渐趋于平坦,但应注意汇率走势和地方城投这两个风险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