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宋莉 《魅力中国》2010,(8):27-27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延海 《天津经济》2007,(11):53-54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七大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广大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大企业既要学习贯彻十七大对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要认真谋划自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显然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六盘水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特有的发展环境、资源环境和政策环境,提出六盘水市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二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问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构筑和谐体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育改革的新动向。而奥运火炬传递则象征着世界和平、和谐、合作,象征着友谊和团结,实践证明,奥运火炬传递,对和谐体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莉 《新西部(上)》2013,(11):25-26,3
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在此基础上对构建和谐新疆的若干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新疆和谐所追求的结构和谐,就是要形成一个公平合理并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首先,构建和谐新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激活社会要素,使社会充满活力;其次,构建和谐新疆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和发展相统一的社会结构;最后,构建和谐新疆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最佳功能。  相似文献   

8.
对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要以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人的和谐为关键,管理和谐为保障,良好校园环境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锦琦 《老区建设》2012,(22):39-4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社会稳定风险已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失衡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实现的途径是城乡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邓君  青宇波  罗鑫 《特区经济》2005,(11):355-356
一、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我国科学发展观是在国外社会发展理论基石上,总结自身实践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手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同时,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4者的关系。2003年12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成都经济发展》2005,(5):23-2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内容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种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种科学发展观正确地解决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了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赟 《西部大开发》2010,(4):103-103
创建和谐校园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切实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和谐深入发展,其中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与组成部分。为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有必要妥善处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扩大就业、切实提高收入、有效拉动消费与促进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扩大就业、提高收入与拉动消费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辩证法。民族地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的德育价值。心理和谐是德育主体自身的和谐,是高校德育和谐价值的基础。学会合作是主体之间的和谐,是高校德育和谐价值的本质。道德活动是实现高校德育和谐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学侠 《中国招标》2004,(11M):10-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协调与和谐,是每一要素的充分利用和发挥,而又不损害另一要素,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平行的生产、生活系统,是人类社会的两大聚居形态。城乡的和谐及协调是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