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耕地非农化为表现的农地生产结构变迁是引发我国现实粮食安全风险和城乡空间结构失序的根本诱因。通过梳理理论界对影响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的主流观点,文章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逐步回归法对ll项反映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中提取了三个公共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推动我国耕地非农化的本质驱动力是非农用地需求因子、比较利益驱动因子和地方政府行为因子;(2)我国省际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俱乐部特征并在区域格局上近似呈现出东西膨胀中部塌陷的“骨状”规律,因此要分区域制定耕地非农化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农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红玲 《中国经贸》2009,(8):148-149
20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农地非农化的规模和速度都在急剧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也相继产生,各种问题的焦点都集中于农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的分配上。如何实现增值利益的分配问题以妥善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与和谐的社会,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本文的写作关键。本文将通过对农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的形成原因和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现存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本文分析了陕西省近20年来影响该省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从而为科学地找出耕地减少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为分析每种因素造成耕地非农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一个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本文分析了陕西省近20年来影响该省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从而为科学地找出耕地减少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为分析每种因素造成耕地非农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一个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因耕地的数量减少而使粮食产量减少,还会因其质量下降而使粮食产量降低。在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的计算方法,并据此估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这种损失每年高达6 000万吨左右,损失率约10%。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土地锐减,农民非农就业的需求日益强烈,研究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非常紧迫.文章利用修正的斯洛模型,对湖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和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乡镇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吸纳农民非农化就业,但吸纳能力较弱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农村土地如何非农使用,既是现阶段"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农地非农化使用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诸如保吃饭与保发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存依托。土地资源的短缺,对于农村社会来说,既制约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又严重影响了农村全面发展及社会正常秩序。对农村耕地减少特别是农村非农用地(主要是占田建房)现象的加剧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拟通过对江西省水新县古竹村的实证调杏,做个案分析,从产生这一现象的成因出发,说明作为传统观念的家族意识在农村非农用地现象加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对我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导致我国土地非农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土地所有权残缺。解决我国土地非农化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本文最后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是作者博士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土地非农化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章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徽省耕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科学地分析安徽省耕地保护前景,探寻合理的耕地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安徽省耕地资源现状,从粮食生产、非农建设占地两方面探讨安徽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前景,并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耕地的供给变化进行预测,通过耕地供需形势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保护耕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秀兰  吴九兴 《特区经济》2008,228(1):221-222
本文论述了耕地保护政策构成、政策失灵的原因及应对耕地非农化对策,认为要保护耕地就必需对当前耕地保护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严格执法;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是前提;设立土地开发转移权是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农户调查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从意愿角度揭示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占收入比重、非农就业机会以及地区变量对于农户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意愿影响较大;而保护补偿方式、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家庭社保率、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非农就业机会与耕地产权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高层多次强调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但仍有地方顶风违规。这是逐利的结果。长远看,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根本上还是要调动种粮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覆盖,强化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深入调研,针对当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要严格用地管理、坚决遏制增量,保护农民利益、妥善减少存量,全域综合整治、加强集约利用,培育新型主体、发展社会服务,推进农业“双强”、提高粮食产能,创新机制方法、做好治后保障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基石,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体系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基石,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农地的非农化和农地农用进行严格管制,即通过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农用地的管理。本文以深圳为例,分析现行的农用地管理制度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介绍深圳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做法,以探索适应于高度城市化地区农用地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非农化的过程已使农民处于一个剧烈的体制变迁和观念冲击的社会转型期.从非农化与农民意识的变迁的视角,探讨社会转型期间农民的基本心态和意识的变迁,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目前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人均土地日趋减少的情况,文章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人口基数大和增长因素外,还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耕地保护必须统筹好与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耕地保护如何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也日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给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增大,大量耕地非农化,农村空巢老年化,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难以保障等社会问题.认清快速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农民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1997年到2002年,6年间耕地减少9542万亩,补充耕地3378万亩,净减少6164万亩,年均减少1027万亩(其中包括非农建设、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四方面)。到2003年底耕地已从19.5亿亩锐减到18.51亿亩。  相似文献   

20.
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现实模式主要有3种: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中村”发展模式、农民工市民化模式。世界上则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迁移的非农化转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最有代表性。21世纪,中国农民市民化的最佳模式应该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既是一个城乡融合的理想模式,也是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