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观光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金文  张阳 《乡镇经济》2008,24(10):87-90
农业观光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亮点,具有特色鲜明的市场竞争优势。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给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文章针对观光农业的现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观点,从主题定位、环境建设、宣传促销、科技投入、品牌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思路,对提升农业观光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昕 《魅力中国》2013,(23):41-42
本文阐述了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意义,分析了沈北新区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提出了沈北新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业观光旅游正成为一种时尚。与传统的以人为主体观赏大自然奇山异水的旅游不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生产与消费和谐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类与大自然、生产与消费和谐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即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内容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享受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和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  相似文献   

4.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休闲方式,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浙江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这些都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提供有利条件.文章针对浙江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未来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业观光旅游的现状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群 《乡镇经济》2003,(11):17-19
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发展绿色农业为基础,将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本分析和讨论了广东农业观光旅游的资源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模式和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6.
祁店村做好土地流转入股大文章,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现代设施林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延长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价值链,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带动普通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杨胜隽 《宁波通讯》2012,(21):34-35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精品农业、乡村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乡村屋、游田园景、享休闲乐”为主要特征,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8.
江苏三大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早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江苏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特征,都存在设施农业发展不足、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生态性不强、生态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模式品位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遂宁文化产业的特点,介绍并分析了遂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对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深挖、提炼,通过创意手法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观光旅游;依托侏罗纪主题公园,创建科普的旅游特色;建设好中国死海娱乐度假村,引入现代旅游设施、提升休闲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一、统一认识,把外向型农业摆上重要位置 发展外向型农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扬长避短,走特色之路、精品之路,是新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相似文献   

11.
农业档案是农学科研活动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结晶,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是直接源于生产的信息资源汇集,能有效地指导、引导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档案反应了农业的发展动态及其一般规律,在指导农业的正常发展、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农业档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为农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在新形势下,意识到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搞好农业档案管理,合理利用档案资源,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的整体风貌提升、农民的综合收入看涨,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本文从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如何加强管理以促进农业发展及农业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阐述,以期促进农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重视程度、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加强档案管理后农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一、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家生活、乡村风情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新业态。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出现较早,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味农业野趣。20世纪中后期,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形式的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阳朔模式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独特的自然风光为阳朔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阳朔模式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引导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种质资源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内蒙古蕴含着丰富的抗逆种质基因资源,因此,有效保护内蒙古种质资源,将为发展区域农业生产、满足粮食持续生产与供给中发挥基础性战略作用,也将为打造种质资源创新高地、筑牢内蒙古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障碍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郊野游和乡村游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衡阳市是农业大市,群山连绵,江河交错,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四季常青的森林植被,水质清澈的江河溪流和水库塘坝,以及丰富多彩的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区位交通优势,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和地方农林土特产资源,更有瑶族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婚嫁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族资源,充分体现了衡阳休闲农业资源的古、土、特、真、野等特点,对休闲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宁波通讯》2009,(9):56-57
发展循环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和体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突破农业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卢启程 《改革与战略》2010,26(10):96-99
发展都市农业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在简要回顾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发展都市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协同关系视角,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昆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东 《发展》2013,(2):36-36
天水市麦积区颖川河流域地处天水市城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i大主要功能区之间,是天水城市扩容扩区的首选区,汇集着天水70%的旅游资源。该流域总面积35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3.7万亩,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和其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来探讨安徽省如何发挥农业资源和地理优势.将休闲农业做大做强.达到规模化、品牌化。相信本文对推进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南阳农业信息化的现状的了解,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且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等。文章通过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