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供给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基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民间组织参与其中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需要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本文通过成都市灾区重建实地调查,从民间组织在灾后农村社区恢复重建中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入手,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分折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建立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有效地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3.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方针是"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在灾后重建中,数以万亿计的国家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投入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而大量民间资金投入灾后重建也发挥了积极的补充作用.本文通过四川安县灾区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的调查,探讨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分析发挥民间资金作用面临的因境和原因,提出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资金在灾后恢复重建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结合,要合理平衡两种制度变迁力量在推进这一过程中的互动与协作。在推进农村新型社区构建过程中,需要建设以交互性文化认同、服务化基础建设、制度化扩权赋能为基准的内部支撑体系。但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内部完善系统,它会受到其所处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内外互通的制度流、资金流、人才流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性支持的作用,为农村新型社区的构建提供保障与支持,推进雅安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 相似文献
5.
6.
参与式灾后重建的实践和思考——以四川省茂县雅都乡大寨村灾后重建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重建的目标不仅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后果和影响、满足当前救灾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施生产和生活重建、持续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本文认为,在开展灾后重建项目时,尤其要注意项目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发展性,以体现项目本身对社区和农民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结束,灾区(尤其是受损严重的农村)重建已成为抗震救灾的中心工作。系统地研究、科学地预测灾后重建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认为:于2007年开始的成都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且城乡统筹已显现出解决灾区农村重建中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后重建村级土地协同调控效果评价研究——以四川省安县柏杨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构建了四川省柏杨村地震灾后土地协同调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总体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并找出土地协同调控前后变化显著的指标。其次,基于对121户农民满意度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农民对土地协同调控效果的看法和需求,从微观主体角度找出土地协同调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发现,柏杨村在生产、生活、生态恢复重建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综合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来研究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开发,以期能够对变革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各方农民利益的实现、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正视汶川地震灾后依法重建与制度创新的矛盾,但也不能够夸大。正确把握制度创新的合法性应该考虑:通常要求法规规则性合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适用法律原则性合法;对公权创新的合法性应该与私权创新在标准上有所不同;政策性创新的合法性不同于法规性创新,有其特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双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218-222
2008年汶川地震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对区域自然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同时也对惨遭不幸的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心理构成极大的创伤,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都急需恢复。基于生态修复的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受灾地区生态环境水平,同时还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比较自然生态修复工程科普型休闲农业与普通休闲农业的利润率,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科普型、感恩型、祈福型和重建生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出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应当紧扣地震重建的主题,在发展其他地方休闲农业共通的项目基础上,展现独特的汶川地震主题休闲、旅游项目的结论,并提出建立汶川地震研究部门和打造灾难IP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需求评估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5.12”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忙重建家园,恢复和提升发展能力,是今后几年四川省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灾后重建工作浩繁,持久,面广,为了使灾后重建免走弯路,减少甚至避免未来可能的类似灾难,在承受巨大创痛的同时更需要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汶川“5.12”大地震给四川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重灾区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十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探讨了灾后重建中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高度化的途径,认为灾后重建应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优化相结合。同时,灾后重建还应重视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的结构优化,进一步推动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灾后四川民族地区农牧业重建的制约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地区,农牧业占地区产业的结构比重较高,是目前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虽然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业已开始起步,但民族地区农牧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又使四川民族地区农牧业重建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资金,劳动力和生产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严重制约,为了忙恢复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能力,本文建议:加大财政,金融对农牧业灾后重建的支持,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特色农业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灾后基础设施重建中引入PPP模式,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灾后重建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研究PPP模式的理论基础,对PPP模式运用于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的可行性及其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程铿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6):13-15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银监局积极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突出受灾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公共设施重建优先、基础设施重建优先、重大产业重建优先"四优先",采取五项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全力指导恢复灾区金融服务灾情发生后,刘明康主席立即向灾区银行业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出全力抗灾,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任文举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的世界遗产尤其是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两处世界遗产受损情况严重,灾后还面临坡地地质灾害、堰塞湖的巨大威胁和社会灾祸等次生灾害。世界遗产在当地和四川省的旅游和经济及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灾后四川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面临成为濒危世界遗产的威胁、防治次生灾害、科学恢复重建、可持续旅游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灾后重建资金在各产业间合理分配的问题,基于ARIO模型构建了灾后区域经济模拟模型,设置了均衡投入、高贡献产业优先、灾损弥补与高贡献产业优先相结合共3种重建资金分配方案,并以湖北省2016年洪灾为例,分析了重建资金分配对灾后区域经济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从受到灾害冲击到恢复灾前平衡状态,历经生产骤减损失不断扩大、生产快速回到灾前生产水平、生产持续增加、生产回到灾前的平衡状态4个阶段; 灾后区域经济恢复时间与重建资金呈指数关系,随着重建资金投入的增加,灾后经济恢复时间不断减少,但减少的幅度逐渐降低;将重建资金首先用于弥补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后分配在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产业,能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提高灾后重建效率。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山区扶贫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大国,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山区人口约占全国的50%,GDP却只占全国的30%。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为山区小康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在精准扶贫模式下,扶贫需要针对最重要的贫困根源进行对症下药的帮扶。结合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科技,提出智慧山村的新模式。智慧山村模式可以克服山区普遍存在的交通和信息障碍。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实际,提出了智慧山村在四川秦巴山区的实行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