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实力 已日益成为主导世界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实力之所以超越资源和劳动力而成为世界纺织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原因在于科技进步对纺织业发展的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拓宽纺织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纺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将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 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在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纺织业与世界先进…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统一定价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 由于较高的名义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统一定价产品以增进消费者福利, 在劳动力的迁移决策中, 名义收入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本文基于此, 构建产品统一定价条件下, 存在空间知识溢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 论证当区域间消费品价格相等时, 收入的差异源自区域技术水平差异, 技术水平差异源自研发人员的空间集聚并将导致地区间企业效率的差异, 高生产率地区的企业将提供工人更高的名义工资。 因此, 区域的集聚力是具有统一定价的产品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 而由集聚引发的地租上升以及迁移成本将成为阻碍要素流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居住空间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相似文献   

4.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集聚形成动因问题上,本文对国际金触中心形成的微现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从金融本身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1)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2)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3)金触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1)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2)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3)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广东省1998-2004年间43个镇的面板数据,对各镇的工业化程度、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与工业企业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工业化程度和市场规模对企业集聚都有正效应;然而,劳动力成本对企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在纵向(时间上)为正,但是在横向(截面上)却为负.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8.
徐永良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0):108-113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产业集聚因素纳入资源错配理论研究框架,构建了包含集聚因素的资源错配改善效果模型。进一步将资源错配程度细分,计算了排除集聚因素影响的分行业资源错配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72%的行业资本配置不足,69%的行业劳动力配置过剩;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配置普遍过剩,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资本配置普遍不足,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力配置存在明显缺口。产业集聚的改善效果主要通过产业集聚形成的降低资本门槛和优化劳动力结构来获得,能够在资本配置过度和劳动力配置不足时改善资源错配,弹性作用分别为0.0737和0.1460;但在资本配置不足和劳动力配置过度时加剧资源错配,弹性作用分别为0.0568和0.0292。资本门槛和劳动力结构通过与产业集聚的协同作用,对资本配置不足和劳动力配置过度产生积极作用,强化并补足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本文通过分地区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集聚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改善效果更好,集聚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改善范围更广,这为优化中国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平衡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实际,建立了一个包含地租和运输成本的NEG①模型.同时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结论认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是影响产业集聚和迁移的重要因素,物流和交通条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双向的.继而应用模型结论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产业集群及迁移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现有的产业政策、物流条件等对产业集聚与迁移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文章对产业转移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