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用违约互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指信用违约互换的购买者(以下简称买方)向信用违约互换的出售者(以下简称卖方)转移第三方信用违约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而一旦出现第三方信用违约(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买方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出售给卖方,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由于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定义简单、容易实现标准化,交易简洁,自19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国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相当庞大,而且流动性强.  相似文献   

2.
信用违约互换与债券市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转移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难度,增加债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和投资收益。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担保退出的背景下,应当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将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3.
《青海金融》2011,(9):6-6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其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而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4.
张波 《中国保险》2008,(11):31-35
由AIG事件谈起 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以下简称AIG)被美国政府接管,从而避免了迫在眉睫的破产危机.这一事件标志着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作为次贷市场外层环节的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以下简称CDS)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忧虑.CDS本是金融机构的信用避险工具,反倒酿成严重的市场稳定性风险,其中的过度投机和监管空白问题尤其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葛欢  张留禄 《征信》2016,(11):51-54
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信用衍生产品通过转移信用风险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其定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违约强度的建模给出两种违约模型——结构性模型、简约模型,结合信用评级制度发现了一个公司的违约强度与其所处的评级之间的关系,使用马尔科夫链建模该公司的信用等级转移状况证明其违约强度为马氏调节过程。该模型增加了模型参数,得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公式,并对金融危机下信用违约互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培泽 《新金融》2008,(10):49-51
本文在综述信用违约互换(CDS)及其市场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近期美国金融市场危机对信用违约互换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指出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在防范信用风险有效性及金融工具设计、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近期CDS市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信贷资产风险,稳健经营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信用违约互换的引入对于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一方面,在信用违约互换引入之后,债权人的违约风险得到转移,故对于债务公司运营以及对于债务管理的监管力度有所降低,增加债务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人们会对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引入作为违约风险较高的一个信号。实证结果显示,引进信用违约互换会对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专门针对信用风险的避险工具,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已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交易投机化和监管空白化却又孕育出新的全面市场风险,并在美国国际集团(AIG)濒临破产事件中得以凸显,为缓解银行系统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我国应尽快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但应对交易主体资格,交易信息披露,履约争议解决,市场稳定性影响等事项构建严格的持续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应用中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种新型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信用违约互换,它可以在继续保持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剥离出来,以一定的代价转移给其他投资者,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应用中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种新型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信用违约互换,它可以在继续保持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剥离出来,以一定的代价转移给其他投资者,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我国公司债违约的现象不断发生,这使得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虽然我国创新了信用缓释工具(CRM),但其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已在国外发展成熟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引入中国,将会对中国公司债有何影响呢?本文通过了解国内外有关学者对CDS的分析、对比美国和中国CDS的发展情况,然后得出中国CDS对公司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给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先分析了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如何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投资的违约保护;其次分析了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资产如何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最后文章认为2008年随着操作流程的简化,企业债券将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引入信用违约互换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冯谦  杨朝军 《上海金融》2006,(9):23-25,22
我国金融结构中一个突出的弊端是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资金向银行集中的现实,因此通过信用衍生产品使银行的风险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转移无疑是解决我国社会信用过于集中的有效方法。但我国现阶段推出的CDO信用衍生产品因定价复杂且具融资特性,并不适合在当前推广使用。比较而言,信用违约互换(CDS)不仅具有非融资性、结构简单等特点而且是构造“合成CDO”等其他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工具,因此,应首先开发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推动我国金融结构良性变迁。  相似文献   

15.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阐述信用违约互换运作机理、功能和风险,分析了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原因;指出信用违约互换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广泛挂购、合成以及投机与监管空白是造成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展望未来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针对我国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国务院、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意在变革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化企业.本文以我国“两高一剩”行业为切入点,以解决企业生态化转型过程中亟需资金与银行信贷规模紧缩这一矛盾为出发点,以我国推出信用违约互换(CDS)为契机,从单边信用违约互换、多边信用违约互换和地方政府作为信用违约互换卖方三种模式出发,寻求解决我国企业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融资难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国内已经推出,但是与之配套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作为一种复杂的衍生品,CDS具有权益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流通性等"证券"特征;CDS坚持合同自由原则,却打破合同相对性原理;具有保险的功能,却不受"保险利益"原则的约束。为防止CDS偏离风险缓释的轨道,应加快制定《场外衍生品法》,确立CDS监管的法律依据;限制参照主体和参照资产的范围,防止政策套利;严控后续转让与交易,削弱流动性;稳步放开市场,防止风险集中;实施中央清算,加强资信评级机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报告制度,提高CDS透明度,加强投资者保护,引导CDS回归缓释信用风险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信用违约互换的强度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信用违约互换强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两个重要参数的分析,提出我国具有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强度模型应用的基本条件,但是该模型的定价精度和适用范围在一段时期以内还受到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相似文献   

19.
信用违约互换是信用衍生工具中运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其产生旨在对付信用风险,参与双方之间签订一项金融性合同,允许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并可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本文通过对信用违约互换的分解分析和避险机制的研究,论证其在积极信贷资产组合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认为其在我国将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内的信用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试水起航,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深入,信用事件发生后其结算流程与结算效率将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案例对国际上信用事件拍卖结算机制的运作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该机制为低流动性下发现某交易标的的市场公允价值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建议可考虑借鉴此类方法并充分结合国内业务发展现状,适时推出国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拍卖结算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