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除贫困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成就.2000年底,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3000万,实现了党和政府提出的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庄严承诺.但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还未完成,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有待解决;即使是初步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人口,也还存在稳定脱贫、巩固温饱成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扶贫工作:成果举世瞩目,任务任重道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与之相应的是,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多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中国在“十五”前4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00万人。虽然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3.
资讯     
国内财经返贫成了中国消除贫困的最大难点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  相似文献   

4.
起年 《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58-160
一、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分析(一)主要的成就和问题归纳保山市自1986年以来20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共解决了9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尤其是在1995—2000年实施《保山市“六六”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由62万减少为18·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下降为8·8%。然而,伴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保山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日显突出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未显著减少,贫困农村发展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第二,伴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5.
一、贫困人口状况及存在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民政部最新统计表明,到2002年7月10日,全国享受低保的城市人口达1930.8万人,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5.8%,其中绝大部分是特困职工、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其中特困职工981万人,占50.8%;失业人员299.3万人,占15.5%;特困职工及失业人员家属554万人,占28.7%;“三无”人员96.5万人,占5%。城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的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低保人数都在100万~150万左右,河北、山西、内蒙古、安…  相似文献   

6.
姜明文 《经济导刊》2008,(1):104-105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到2005年,按官方绝对贫困县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365万,但我们也看到,脱贫人口的返贫现象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慈善教育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刊》2005,(5):6-6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八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令人忧虑的是,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  相似文献   

8.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部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部分群众缺乏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即没有解决温饱。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1994年,我国农村约有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11省区,共计21个贫困片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通过从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中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3000万人口出现返贫现象。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表现为交通运输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设施与贫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肖雁 《经济论坛》2005,(18):23-27
建立和谐、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一任务能着力点在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地位的转化。20多年的扶贫工作,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93年底的8000万人减少到2003年能29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8.7%下降到3.1%。然而在全国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地区还有257个,占43.4%。从分布上看,国家在西部扶持的205个贫困县中,有126个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占61.5%。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等西部14个省区。这些区域地理环境割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所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面积贫困仍然是我们的脱贫之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表明,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解决温饱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2002--2004年各年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分别为:210.6亿元、216.7亿元和229.5亿元。同期,绝对贫困人口分别为:1752万人、1763万人和1613万人。三年贫困人口人均政府扶贫资金为1280元,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将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完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任务26.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06.7万公顷,安排退牧还草任务1000万公顷;中吉乌铁路、青藏铁路延伸线被列入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规划称将建设西电东送三大输电通道,并把甘肃列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分析认为,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城镇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造成的.除最低收入组构成贫困人口的主体外,低收入组居民有"渗透"进入贫困人口的趋势.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城镇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状况及特点描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贫困人口过快增长、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严格控制贫困人口增长、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更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之我见●周华伟当前,我国居民间收入差距悬殊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一方面是一批几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千万元户,甚至亿元户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包括农村有6500万、城镇有12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存地。即便在同一...  相似文献   

15.
科技扶贫是在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实现内源发展,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分析科技扶贫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与重大现实意义,概括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时间模式的优缺点,进而提出系统性的完善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超越外源式扶贫,构建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内源式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消灭贫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不二之选。通过对黔东南岜沙苗寨旅游扶贫实践的实地调查发现,社区"贫困文化"的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贫困人口资本匮乏及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制约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生成的主要原因。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内生机制构建上,需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村寨自组织建设,明晰村寨居民在民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稳定性是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在分析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时空差异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14—2019年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类型进行划分,厘清了不同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最后针对不同收入增长类型区县提出了差异化帮扶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且空间分布由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但在收入结构上仍存在明显空间差异;(2)工资性收入是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主导来源,转移性收入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第二重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比重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型和竞争优势推动型区县绝大部分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竞争优势是导致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大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非重点县属于收入增长滞后性和结构优势推动型,地区竞争劣势损失是造成这类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滞后的主要原因;(4)县域之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是导致各区县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贫困率呈上升趋势,本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城市扶贫战略的社会意义、城市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扶贫制度创新,认为在城市反盆困战略中,应选择以绝对贫困人口为对象、满足贫困人口基本需要为核心的城市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杨树是平原地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应用面积大,范围广,效果好。据统计,全世界杨树人工林总面积为140万公顷(不包括中国),而我国有杨树人工林660万公顷(1亿亩),比世界其它国家杨树人工林总面积多四倍。我省西部地区(即我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域)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15。89万公顷,杨树人工林为69.07万公顷,约占总人工林面积的60%。在众多针阔叶造林树木中,杨树占35%。  相似文献   

20.
王蕾  吴志炼 《经济论坛》2006,(16):119-120
我国政府始终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工作,建国以来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目前的约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3.7%。然而,近几年,我国农民增收与扶贫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制约农村贫困群体创收增收的障碍分析1.从自然生产条件看,存在制约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自然环境障碍。目前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灾害频发,生产结构单一,广种薄收,投入产出低,一旦遇到灾情,往往造成年度绝收,贫困加深,几乎没有生产自救的能力。另外,由于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