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对于中国诸多大企业来说,并不是“安乐”的一年,肯德基、亨氏、联合利华、高露洁、宝洁、光明乳业等大型企业均遭受到了“危机”的“蹂躏”,虽不至毁了百年基业,多少也伤了筋动了骨。由此看来,企业的危机管理已成为各大企业管理层作为战略进行加强防范的重要一环。 由于连锁特许经营体系的经营模式具有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连锁企业的某一部分一旦“感冒”,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往往会形成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累及整个连锁特许经营体系,从而造成超乎想象的严重后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3.
纪文静 《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5,(4):62-65
最近以来,跨国公司的大品牌开始在国内遭遇一系列的曝光和质疑,先是亨氏、肯德基“触雷”苏丹红一号,然后是宝洁产品被江西消费者一纸状诉之公堂。再后来联合利华公司又传出了速溶茶里含有有害成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跨国公司频频遭遇品牌危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跨国公司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问题在当前的契机中集中爆发了出来,带给各方的震撼可想而知。这一系列事件在引起跨国公司、政府部门还有消费者高度关注的同时,我认为对于我国国内企业来说,也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公众的影响。从企业形象谈起,对企业公关危机的处理和危机处理得相关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公众的影响。从企业形象谈起,对企业公关危机的处理和危机处理得相关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企业危机管理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引入我国,但一直未能引起实业界和理论界的道,一场官司,弄得精疲力竭,狼狈不堪,甚至全面崩溃,如因人命官司,经传媒炒作,使号称中国保健第一品牌的“三株”在短短两年内,损失数十仇元并陷入全面瘫痪;因内部股东纠纷,经传媒泻染,使“爱多”商业信誉下降,资金周转困难而元气大伤;国家医药局发布了禁止销售含有“APP”的感冒药品的公告,又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痛定思痛,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并开始重视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9.
10.
企业危机应对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目前企业危机频发的现状,对以往关于企业危机应对管理的研究进行总结,围绕危机组织建立,危机沟通和正确处理危机事件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企业成功应对危机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环境瞬息万变,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也可能危机四伏,实施危机管理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必要保证。改革开放和新世纪技术革命的出现,使我国的通信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跟欧美国家通信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们国家的通信企业尚且年轻,在企业管理和危机问题的处理经验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欠缺,加之危机出现和破坏的不可预测性,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危机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以我国的通信企业为背景,分析探讨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15.
当前,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信息的传播量变大,传播速度也不断加快,这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也为企业危机传播管理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危机传播管理问题频发,为更好的应对企业危机传播管理,企业应掌握信息化传播的特性,企业危机管理的要点以及信息化传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影响,合理地利用信息化传播手段,更好地进行企业危机的传播管理。本文就信息化传播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阐明了信息化传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影响,并重点探究了当前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危机,但是在危机之时采取什么态度、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是需要企业研究的,这也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18.
危机意识不够,危机应对能力不强,是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显著特征。危机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对中国企业而言,只要在平时做好必要的常规管理工作,增强危机意识,再掌握一些基本的危机处理技巧,不仅可以避免不少危机,即便危机发生,也可以大大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从"非典"谈组织在危机中的形象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的形象危机来源于组织与相关环境的严重不和谐因子。危机过程中,时间是组织的稀缺资源,因此在消除不和谐因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迅速建立和谐因子,对和谐因子的管理和运作是组织在危机中成功形象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宾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1,(22):81-82,85
危机事件有损于企业形象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提升管理者的危机处理能力是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技能。应对企业危机,要求管理者有突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管理者更应积极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及评估工作,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企业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