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进行综述和讨论,提出了一种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的全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并对这种计量模式的产权基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人力资本组成部分各自不同的特点,把其分成智力资本和体力资本,并对它们的不同特性进行了分析,以及对智力资本的风险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会计与人力资本会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芳 《经济师》2008,(2):149-149,151
文章首先指出人力资源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局限性,进而研究了人力资本会计的优越性,通过比较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要重点研究人力资本会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发展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和管理领域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这个名词正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其原因在于可口可乐、微软和英特尔等应用该概念的著名公司的市值不断上升并反映了这样一个真理:员工即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西方会计界、实业界和咨询公司长久以来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一全新领域。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智力资本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有重大突破。事实上,智力资本以其领导性的权威很快便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本文旨在讨论智力资本领域的会计方法和由此引出的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新发展。一、智力资本的发展溯源及含义智力资本…  相似文献   

5.
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鸣 《当代财经》2007,(8):62-69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本质上是提出了"虚拟资本"问题,是对这些过去被看作是费用或成本的东西进行"资本化定价".在当代企业的资本范畴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实体资本为一方的"硬资本"和以虚拟资本为另一方的"软资本"两大部份,而这两大部份是建立在"资本三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基础上的.由"资本三要素"的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推解出一系列新的资本概念和形态,从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辨别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构架与层次,并可直观地厘清它们的边界与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特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智力资本引入管理会计的挑战与计量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文 《经济师》2005,(4):200-201
在知识经济时代 ,智力资本将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 ,智力资本引入管理会计给会计界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提出了智力资本引入管理会计后的计量处理方案 ,以期为管理会计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做出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进行综述和讨论,提出了一种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的全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并对这种计量模式的产权基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婉莹 《经济论坛》2007,(2):129-131
1.智力资本会计报告的必要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资本对企业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合约的各方,无论是智力资本所有者还是财务资本投资者都需要了解企业智力资本方面的情况,以便做出正确决策。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必须了解企业智力资本的有关信息,才能全面了解企业。智力资本的相关信息不再是无关紧要,而是非常重要。这是智力资本会计所处的环境与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截然不同的地方,也是对外披露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根本原因。在当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经营者激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问题的环境下,智力资本会计报告的必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西方智力资本理论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的基本问题 1.智力资本的内涵和构成。J·K·Calbrainth是第一个提出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在他看来,智力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他对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个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美国学者Thomas·A·Stewart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推动了智力资本理论思潮。1991年他在其经典性的  相似文献   

10.
11.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只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部分,舒尔茨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而不是对人力资本的系统研究,马克思应是系统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第一人。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过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可变资本与舒尔茨所说的人力资本精神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人力资本的范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尤其重要的是,他还引进了制度因素指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或人力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社会在人力资本生产与再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新华 《当代财经》2007,(12):113-115,120
随着人们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并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有关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确认、计量问题的理论研究,却始终没有新的突破.为此,必须对传统财务会计的观点进行创新,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确认模式,即在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应当同时确认一项负债以及一项所有者权益,在判断如何将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权益反映到目前的会计制度体系时,应该根据企业家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不同分为两种状况,并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目前人力资本产权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人力资本产权会计改革的具体思路,以期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产权会计发展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智力资本分配激励与智力资本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智力资本的分配激励表现为多种方式,可以选择的激励方式有竞争性工资、以股权激励为主的高能激励和所有权激励,智力资本化是分配激励的方式之一.智力资本化的提出反映了公司治理理论从股东治理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转变.文章认为,股权激励和所有权激励是一定条件下企业所选择的分配激励和所有权安排方式.那种不顾条件的"泛股权化",将智力资本的激励方案局限于股权和所有权激励是没有理论根据的.我们通过分析智力资本的价值维度和智力资本产出的可订约性维度,提出了智力资本化分析矩阵.  相似文献   

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征求意见稿)中附属表之一的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取代1992年的人口平衡表和劳动力平衡表,具有新的特色,也存在着不足,鉴于人口资源的杂特征,最好设计为每人一表,且要考虑到与价值最核算相衔接的问题,以适应于户籍管理,劳动人事,社会保障部门及教育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需要,通过数据库的链接达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出现并被纳入了企业资本的范畴,越来越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已成为与物质资本同等的、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要素。知识资本价值的创造已逐渐融入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取决于知识资本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基于价值目标的知识资本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价值的创造体现为知识资本的价值最大化,产生于知识资本的形成、评估与运营之中。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银行业知识资本评估模型 ,以西北地区 2 0余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数据包络 (DEA)方法对各银行知本结构中人力资源能力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从而衡量人力资源能力对银行知识资本的影响。在辨别资本有效性的同时 ,对银行的投入产出规模作相应的调整 ,得到了从人力资源角度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知识资本报告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外企业知识资本报告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知识资本的H-S-R分类法为基本框架,设计了一个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指标为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知识资本报告一般模式,同时对如何提高企业自愿披露的主动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GDP GDP function framework, and apply it to panel data. We find that factor supplies and openness to trade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but we also uncover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in results across output sectors and groups of countries. In addition, we find evidence that Hicks-neutral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do not affect specialization. Finally, our results on the effect of openness highlight the sources of conflict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Received April 18, 2000; revised version received January 8,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