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近代中国法律史学科初创,法律史学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也出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具有通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即研究对象要广博、搜集史料要广泛、具有贯通的历史知识、世界性眼光、多学科知识并用等.此外,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具备部门法知识并能采取精当的研究法、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主攻领域等也有助于法律史学研究与教学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王锦  李蔚 《重庆与世界》2016,(34):66-70
《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以政治文化为视角,抓住了这场革命的民族特点——彻底性、坚决性和激烈性,揭示了近代法国政治动荡和法兰西民族政治参与意识的文化心态根源,并从中对法兰西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进行了一番透视。该书作者一改过去苏联史学研究模式束缚下对大革命一般化、简单化的论述;实现新内容下的大革命锻造的新风格,新方法中的年鉴史学、心态史学与政治文化史学的综合,新角度层面的革命政治文化的转变;阐释"两个法国人到一起必谈政治"的根源。该书对于探寻革命运动、政治动乱的一般规律和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日俄饿战争中俄国的失败与日本的胜利,震惊了中国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立宪国家所进发的强大国力,纷纷疾呼学习日本.其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政治、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师日"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家韩邦庆对以四马路为中心的"洋场"叙述和以"一笠园"为中心的"园林"叙述,来考察作家对中国近代早期转型期的上海城市的复杂矛盾的态度,以及其对西方文明来势汹汹的忧虑、对中国传统文化迅速失势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变革,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折的起点.这场变革的实质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后的重新定位,其变革的结果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解构的基础上的中国近代文化的重建.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比较中西文化,发起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启封建蒙昧,更新观念,变革思维方式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试对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文化观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学"可谓近现代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之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与近代重要概念之一的"science"相对应的词。而"科学"一词却是古已有之,不过,其含义与现今截然不同。冯天瑜在《新语探源》一书中指出:"古汉语中的‘科学’,典出南宋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  相似文献   

7.
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还是甘认"无能为力"而"委曲求全",确难判断.决策正确,则国家、民族利益得到维护;决策失误则国家、民族利益受到损害.而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几乎是同时处理的"秘鲁虐待华工案"和英国翻译被杀的"马嘉理案",颇为典型地表明了近代弱国在"理"与"力"之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9.
史学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是史学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一部美国历史课本翻译为例,结合翻译目的论,分析史学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探索适用于史学文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其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价值取向的存在和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它的产生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报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最早的大学校报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校报逐渐成长为校园里较成熟和完善的媒体,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 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妯、价值观,甚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现代媒体技术的崛起,自身发展的 制约等因素,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有所减弱.笔者通过分析影响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因素,通过提升编辑记者的素质,报纸本身的改革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校报的可读性,继续发挥好高校校报"服务"和"育人"功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东剧变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此同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国粹为号召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特别是"儒学复兴"运动达到了"五四"以来的最高潮.文章从3个角度界定了"儒学复兴"的内容和本质,并通过历史的、逻辑的角度,对两者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民族主义并没有天然联系.当代所谓的"儒学复兴",不过是民族主义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争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民族、宗教、文化问题始终是西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也始终与西藏的发展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的科学发展.这种制约作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现代都存在着.如果说,在内地表现得还不明显的话,在西藏则非常明显,"3.14"事件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4.
陈洁  王广振 《科学决策》2021,(4):113-129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输出并非易事,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理解度和包容性造成了文化出海的难题,疫情爆发加剧了文化割裂,后疫情时代文化出海的理论解读与立场明确迫在眉睫.数字文化出海需要建立在以民族想象为基石的吸引力上,发挥其寓言性质的内容特点,打造以意见领袖为主体的出海主力军.新"民族寓言"采用"认知图绘"应对文化出海难题,重视数字文化历史再现的文化功能,尊重民族寓言的社会功能,对网络公民进行网络素养培育.新"民族寓言"尝试为数字文化出海及其立场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中国故事和民族文化的全球化阐释途径,为发展中国家突破后疫情时代文化壁垒、争夺文化话语权、反抗资本主义文化全球倾销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邵鹏 《改革与开放》2016,(13):90-92
西方文明面临的危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是文化形态史学在20世纪初兴起的重要原因.文化形态史学提出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新范式,在提出问题的角度、立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是超越了“科学主义”史学,赋予历史研究新的意义,推动了西方史学的理论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日吸收欧洲文化的差异及对近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国吸收欧洲文化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都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日本要比中国全面广泛得多.其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对欧洲近代文化的认识差异,由此表现出对欧洲近代文化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对中日两国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优劣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基础,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境.那么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好的助力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8.
林宇  周慧  胡倩 《开发研究》2021,(4):130-136
"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对民俗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联性,分析了"水族舞"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让"水族舞"进景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以及加大"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等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是我国第一个全球性战略,客观上形成了中华文化向外的再一次传播.本文在回顾"一带一路"形成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了古今丝绸之路所引发的文化传播的异同,试指出此次文化传播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歌",最简单地说就是革命歌曲,是一种红色文化形态,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威部分.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看,"红歌"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体现出了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等.要进一步认识"红歌",就必须把"红歌"纳入红色文化这个概念(范畴)来认识.那么,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地选择、融化、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所能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的概念是开放的,会随着时代进步历史变迁更加丰富.深入正确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是认识"红歌"的前提和基础.本人在这里能说的"红歌"是界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斗争的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