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羽  李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5):17-23,31,62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2.
产权结构调整与微观组织绩效改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无论从理论判断还是从经验验证都是如此。政府之所以急于推动国有银行产权变革,是为了解脱巴塞尔资本协议约束及把不良资产比率降低到合规范围,并由此摆脱只依赖财政力量解决两大问题所可能带来的财政补贴压力。因为产权改革同样是受到与国际接轨的“时间约束”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改革目标函数中应该包含组织绩效改善和综合竞争力提高,这主要来自于法人治理机制的改善。但需要强调的是,治理机制改善作为治本目标。更加容易被忘却,以至于国有银行股改的效果预期不乐观。从中建两行产权改革推进的现实来看,产权结构调整引致组织绩效改善的三个基本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但无论如何,比较以往单项注资行动和资产剥离行为。产权结构变革将带来中国银行制度变迁的深化痕迹,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3.
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看国有银行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家》2005,(11):30-35
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列上日程并已付诸实施的时候,国有银行引 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就成为了一个备具争议性的话题。人们在问,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何成为了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必经之路?为何此次银行业改革着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不向民间资本开 放?我们是否在贱卖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实现国有银行改革的目标?中 国银行业将为此面临什么样的新风险?“以开放促改革”的经验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国有银行的改革? 种种疑问,需要讨论,需要得到解答。为此。本刊将“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看国有银行改革”作为 本期名家论坛的主题,希望专家们的见解能够解开这种种疑问。  相似文献   

4.
方华 《草原税务》2003,(9):22-23
早在199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就提出要把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时至今日,历经六年之久,国有银行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化的商业银行相距多远?几年来国有银行的改革多停留在机构撤并上,如工商银行从47000个分支机构撤并到如今的28000个,撤并的网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以两个管理行为为重要标志,一个是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一个是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银行业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市场经济需要,并加快融入国际银行体系,全面提高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渐进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羽  李黎 《金融论坛》2005,10(5):17-23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7.
重新认识国有银行的作用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对200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包括美英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过银行国有化的措施。因此,一些人提出疑问:到底是国有化还是市场化才是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本文通过引入国有银行的自生能力与国有银行完全市场化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拓展了国家效用函数模型,并以此对各阶段中国国有银行的作用及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转轨时期国家控制国有银行,既是国家效用函数的体现,也是由国有银行不具备自生能力的条件所决定的;但随着国家控制国有银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国家因素完全退出国有银行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商业银行法》出台以来 ,政府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本文简称国有银行 )推出了一系列的改制措施 ,但是其收效并不十分明显 ,困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仍然未能得到突破性的解决。理论和实务界均已逐渐地意识到 ,国有银行的改革应该是制度上的创新 ,需要比较彻底的改制。但是银行的制度创新不仅有现存制度安排上的障碍 ,也有银行自身经济状况上的障碍 ,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注资是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那么 ,国有银行的改革应走向何处 ,应以什么领域为突破口呢 ?笔者认为 ,国有银行应在实质性改革前有…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事物的重要性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人们看它的眼光.2004年可能因为两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而被历史记住.然而,这一年的改革也不过只是开了个头,国有银行改革还远称不上成功,对资本市场的改革也未能拨云见日.这预未着,2005年我国的金融改革将进入深水区,既需要支付改革的成本,也需要防止新的道德风险;既需要加快改革,又需要保持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信用"阻碍银行改革步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一直对于其改革的有效性持十分怀疑态度,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内地银行体制内生于整体经济环境及政治社会环境.如果这些前提性的宏观决定因素没有较大的改进,目前局限于银行业内部改革和有关资本层面的改革措施,将注定只能影响国有银行的表层结构;在制约国有银行改革的诸多因素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命题,就是长期存在"国家信用"问题,也就是对于国有银行的隐性担保及其能否退出,以及如何退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运作的经济单位;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多,缺乏经营自主权;国有银行债务负担沉重等。国有银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有:妥善处理不良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国有银行引资过程中的控制权租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占硕 《上海金融》2005,(10):11-14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推动国有银行改革,但我们在引入模型分析的结果却是:当国有银行的控制权租金大到可以补偿控股风险成本和股权交易成本时,引进外资与非国有两类股资后所形成的三方制衡体系是不稳定的.被打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可能被新的股权集中模式所替代,而外资战略投资者更可能寻求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并造成银行价值额外的损失。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消除国有银行特殊的垄断地位、降低国有银行的控制权租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改革前的中国国有银行资本金问题入手,研究自2003年以来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介入到2005年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全过程,对改革过程中的成本分担、银行性质导致的宏观经济脆弱性及波动、银行股权转让中的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就资本的本质看,传统意义上的国有银行在性质上并非资本金不足的银行,而是全额资本金银行,由此,存借贷三角关系是描述国有银行的必要模型,由于借款人的“终止威胁”和存款人的持续资金供给导致信贷资源的错误配置和长期产出增长激励;第二,转型中的国有银行处于从全额资本金到部分资本状态的动态变迁,由此导致信贷增量的萎缩,但存款的持续上升导致国有银行不得不追加信贷投放,形成2005-2006年的新一轮信贷周期;第三,从国有银行的股权定价看,由于面对国有银行改革,国内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和境外普通投资者对国有银行的价值预期存在差别,由此形成不同的资本价格;第四,宏观货币和汇率调控机制的改革致使国有银行改革面临特殊风险,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考虑是最优的银行转型安排。  相似文献   

14.
国有银行的改革已历时20年,但实质性进展不大,其原因在于始终未能触及产权,故国有银行的改革,必须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实施国有银行股份化改造,建立国有银行集团化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营销体制,加快国际化,电子化和综合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国有银行须实行差别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磊 《金融博览》2004,(10):10-10
由于对国有银行改革初始条件差别的忽视,对产权改革与政策职能冲突的忽视,对国有银行承担的事实上的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主渠道作用的忽视,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革为突破口的国有银行改革从理论到政策都存在进一步思考的余地。第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作用,国有银行在性质上存在“政策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之分,工农两行属于政策主导型国有银行,中建两行属于市场主导型国有银行。实证研究证明,四家国有银行存在类别差异:面向国有企业的工行承担了巨额改革成本,面向三农的农行承担了巨额财政性转移支付成本,而面向市场化程度高的国际…  相似文献   

16.
贾康  阎坤 《金融博览》2005,(11):28-28
改革开放使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使银行成为融资主渠道。但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和国有银行的软预算约束互为因果、互相传染,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压力迟迟不能强化到位,形成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银行改革“两位一体”的难题。国有银行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均属改革的“攻坚”内容,两者不是相互平行、互不关联,而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变“互相拖曳”为“良性互动”,既是理性的选择又是力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国外国有银行改革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伟 《中国金融》2005,(12):61-63
国有银行改革没有标准的模式照搬,各国采取的模式互不相同。然而,国有银行改革不管采取私有化还是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或其他模式,只有同时培育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微观经营机制,改革才能成功,这对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银行业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但改革侧重点应放在银行产权方面还是银行业的市场方面则值得认真加以研究。本文通过从银行业效率的提高、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银行业制度变迁的绩效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在现阶段产权改革应优先于市场改革的结论。作者还具体设计了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过结构重组,分立出公司制的优质子银行;第二步,对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造,引入有实力的民营经济主体和境外战略投资者,构造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第三步,推动商业银行上市,对商业银行实行民营化,最终实现国有股的退出。  相似文献   

19.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根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银行上市建立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政府制定灵活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民营银行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它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发展民营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主张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革与重视市场诱致性制度变革双管齐下的方针发展民营银行,一是对现有的国有银行或准国有银行实行民营化改革;二是重组农村信用社:三是新建一批真正的民营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