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商》2015,(37)
本文以中国南车集团为例,通过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展研究分析,论证R&D投入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企业进行R&D投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模式经验,促使我国企业对R&D产生全新的积极认识,逐步加大R&D的投入比重,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R&D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行为;而且,国有控股公司高管持股更能促进企业的R&D投入。但同时,数据资料也表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局限性。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对国有控股企业高管的股权激励机制及制度,引导企业高管强化主人翁意识,加快建立股东与管理者利益趋同的机制,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世界各国的R&D强度的增长速度先缓慢、再快速、最后又趋于平缓.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为了尽快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应该快速加大R&D投入强度.因此,该文比较我国同先进经济体的R&D发展差距,探索R&D投资增长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论企业新产品开发与企业R&D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但企业新产品开发离不开企业R&D活动。企业R&D不仅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 ,而且渗透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企业R&D投入在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中占有很大比重。企业R&D活动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源技术和保障 ,企业R&D的层次决定着企业新产品的生命力、竞争力和R&D收益率。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周期和模式决定企业R&D活动的频度、速度、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R&D资源状况以及产出成果居于全国前列,但江苏在R&D投入方面的强度与其经济地位不相称,资源配置效率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对江苏R&D资源利用方面优、劣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优化江苏资源配置的机会和威胁因素,提出江苏省优化配置R&D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1990~2005年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在注重R&D投入技术进步效应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有效促进R&D投入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实施适应新形势的R&D政策。政府还要加大对企业科研开发的后置式支持。  相似文献   

7.
朱明明 《中国市场》2013,(26):112-114
R&D投入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R&D投入也有影响,本文选用福建省1987—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R&D经费投入的数据,利用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滞后一期的R&D投入与GDP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中的20%可由技术来解释,80%由经济增长自身解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并据此提出对于R&D投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相关投入与技术创新的文献,归纳出可能影响创新绩效的指标,并提出影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绩效的投入假设。本文选用了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1995-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R&D和非R&D投入分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了:该行业中R&D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R&D内部经费支出和新产品开发支出影响显著。而非R&D投入中只有技术改造对创新绩效有影响,其余三项(技术引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技术购买)并无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对电子信息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技术投入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相对效率不高,并非所有的年份都是DEA有效,而在高技术产业的内部,各行业R&D投入的绩效存在着差异,部分行业R&D投入的绩效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技术自身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一、衡量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企业地位指标 1.R&D投入强度指标 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比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经济实力,投入强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技术研究开发的进展与水平的高低.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R&D投入强度达到1%左右时,正好是科技创新的转型期,即由引进技术为主开始向改进技术过渡,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地位由非主体地位向主体地位过渡.当R&D投入强度大于2%时,技术创新类型已有改进技术为主转变为自主开发技术为主,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为世界上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技术创新是其保持服务贸易强势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之一。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美国通过稳步加大对科技R&D活动的支持力度,并不断增加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才使得更多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不断涌现,进而完成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因此,R&D投入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共同构成了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技术创新领域中两个最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针对FDI进入以及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对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会有怎样影响,本文分析了不同技术水平内资企业的研发策略,认为外资进入后将促进技术领先的本土企业提高创新投入,但却阻碍落后企业的创新投入。文中以通过DEA模型测算的内外资技术差距、以及技术差距与外资比重和勒纳指数的连乘项作为主要自变量,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检验了技术差距对本土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验证了预期假说,并且技术差距越大,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研发投入的负向作用越强,而市场势力的正向作用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追赶式"境外研发投资是指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研发投资,以实现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跟随和追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追赶式境外研发投资,是一种"逆向型投资"行为,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学术界对其尚缺乏足够关注。部分成功实现了"追赶式"境外研发投资的浙江企业在2007年底以来的外向型经济调整中保持了高速增长,这极大地增强了这一现实问题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问卷调查和田野访谈为研究手段,实证分析了浙江企业追赶式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阶段、产业和区位特征,总结其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技术产业1999—2007年13个三位码行业面板数据,定量评估内资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及行业内R&D溢出对该行业自主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论为:该行业内资企业自身R&D资本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其创新产出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技术产业总体的国内技术购买、技术引进及外资企业本土化R&D投入通过研发创新领域相互竞争机制对该行业自主创新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消化吸收能力较强的行业中,行业总体国内技术购买水平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存在负向R&D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也取决于国外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本文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国外研发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贸易渠道和外国直接投资渠道的溢出效应均对我国的技术进步起促进作用,并且贸易渠道的正向溢出效果与外国直接投资相比在逐渐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吸收利用国外研发溢出效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地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进入我国的同时,纷纷在华设立了研究与开发(R&D)中心。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必须加大R&D投入,增强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并培养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积极利用外资R&D投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外研发与FDI技术外溢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发展迅速,理论界迫切需要回答一个现实问题,即海外研发投资是否促进了我国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本文运用我国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计量方程,通过"外资R&D介入强度"作为分组指标展开分组检验。回归结果证实海外研发投资有助于FDI技术外溢效应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共用技术研发产业是进行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的重要基础,共用技术研发产业也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持。通过对共用技术研发产业特点及其演进过程的分析,论述了共用技术研发产业和传统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设计了二者互动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罗艳 《北方经贸》2009,(11):40-43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并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经济持续十年来都保持了高位增长。通过比较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R&D投资的特点,从跨国公司进行海外R&D投资的动因方面对两国的优势进行了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印两国R&D投资潜力都非常大,但中国的优势条件更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构建由技术(T)、组织(O)、和环境(E)组成的TOE框架,并研究了该框架下R&D投资行为及其价值创造的具体机制。以上市公司为例,文章发现TOE框架为解释企业R&D投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技术因素(T)是管理层作出R&D投资决策的基础;组织因素(O)是企业R&D投资决策的内在动力;而环境因素(E)是转型经济中影响企业R&D投资决策的外在动力,其中以组织因素对企业R&D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大。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R&D投入后价值创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价值创造的冰山模型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明了R&D创造价值的过程同时受企业的技术专属性与互补性资产的影响,从而为Teece(1986)有关资源观在R&D价值创造中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