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香港是以转口贸易立市的.转口贸易在香港整体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研究香港转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原因、前景,探索鄂港贸易合作的意义和对策.一、香港转口贸易发展的特点香港转口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转口服务的对象高度集中.长期以来,香港转口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内地),转口货物来源地和转口货物目的地,均首推内地,其次是美国、日本、台湾省、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以1993年为例,香港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 转口贸易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在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转口贸易居于重要的地位。内地作为香港最大的转口来源地和转口市场,对香港的外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九七”以后,两地转口贸易的发展及变化态势,将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保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地与香港贸易,在中国对外 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占整个出口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993年,包括转口贸易在内,对香港出口占整个出口的40.03%;内地从香港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26%。1994年,不包括转口贸易,内地对港贸易占进出口总量的17.7%(其中,对港出口占全部出口的26.7%,从港进口占全部进口的8.17%)。影响内地与香港贸易持续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香港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独特的地理位置,香港与内地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内地、香港、以及与内地和香港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GDP的增长,汇率的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4.
<正> 自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活跃也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中港之间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港产品出口贸易在80年代以来处于相对停滞状态,香港的转口贸易却在中港转口贸易的有力带动下迅速地发展,从1988年起,已连续3年超过了港产品出口贸易。现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由以出口为主导转变为以转口为主导。香港转口贸易在80年代的重新振兴和中港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已经对香港经济产  相似文献   

5.
转口贸易曾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内地全面对外开放,内地企业逐步转变出口方式,加之香港港口运营成本高昂、航运竞争力下降等因素影响,香港转口贸易日益衰落,逐渐为离岸贸易所取代。香港从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型,带动了香港服务业转型升级,使亚太贸易中心的地位得以加强,促进了香港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的发展,推动了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同时为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贸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香港是中国重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重要的转口贸易地,同时,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地的支持.两地贸易的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上升.香港进口与出口之间具有互动的因果关系.香港的进口带动出口的发展,香港出口的增加,促进了产品价值的实现,可以进口更多更好的产品或投入品,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内地进出口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特别在改革开放初期,重视出口、忽视进口的现象比较严重,进出口互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因此,不断调整中国内地进出口产品数量、优化贸易结构,对于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香港回归后,内地对香港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本文首先总结和分析了香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特征及进口、出口、转口贸易的结构和特征;其次分析了内地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最后提出扩大对香港农产品出口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1984年香港开埠以来,对外贸易历来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地处中国内地的南大门,作为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异常重要。随着世界贸易历史的变迁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香港对外贸易模式也经历了从转口贸易为主到离岸贸易的四次历史性的转型。每次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同时对香港本地和我国内地的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香港与内地的转口贸易进入低速增长时期。造成两地转口贸易增长率下降,作者认为有三大新因素:一是转运贸易增多;二是一般贸易出口经港减少;三是加工贸易的带动力减弱。虽然两地转口贸易难现80年代高速增长的局面,但香港的转口作用是难以取代的。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正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两地贸易会重获新的增长力。  相似文献   

10.
债券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整合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开展金融合作的重要方面。文章认为中国内地与香港进行债券市场整合有助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助于促进中国内地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加快亚洲金融一体化步伐。但目前中国内地与香港在进行债券市场整合时会遇到一系列障碍性因素:香港人民币存量有限;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利差带来的投机套利活动会对内地金融体系形成冲击等。在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整合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模式进行设计展望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推进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整合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入世,对大陆来讲是一张盼望已久的入场券.用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斯潘林的话来讲是“三赢”。中国赢、美国赢、世界赢。他的话未免过于乐观,于1997年回归中国的香港在不久之后感觉到了阵痛.入民以前,中国内地的很多企业郁依赖香港转口贸易,入世以后,这些企业就可以直接经大陆的沿海港口交易了;又由于中国向世界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上世纪末期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以其较为成熟的法治体系及开放的金融市场优势,在对外资的吸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纷纷将总部设在香港并将投资的方向转向内地大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合作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内地与香港未来金融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观测CEPA实施4年来香港和广东贸易流量变化,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广东和香港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并对CEPA实施后区内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CEPA的建立在货物贸易方面并未对广东产生明显影响.原因一方面在于CEPA的优惠贸易安排主要针对香港原产地产品,对于内地货物贸易影响很小,更积极的意义在于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另一方面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由贸易区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刘小川 《商场现代化》2010,(10):118-120
<正>一、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及主要特点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有在内地经营的丰富经验;相对于内地来说,香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世界主要城市物价指针数据库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一篮子商品零售价格数据测度了中国内地与香港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研究表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商品价格差异在逐步缩小,市场呈现一体化趋势,而且CEPA的实施更加推动了两地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随着CEPA的推进,中国内地与香港将从合作走向融合并最终实现市场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次采用有向无环图DAG和时变波动SVAR模型对全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之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跨区域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与全球间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全球对中国三地存在同期单向溢出,从2006年6月开始,全球对中国三地溢出呈上升趋势,且长期溢出水平均高于三地对全球的溢出;中国内地对香港的溢出始终大于香港对内地和内地对澳门的溢出;内地对澳门的溢出具有时滞性,并小于内地对香港的溢出,但接受香港的溢出则小于接受澳门的溢出;短期内香港对澳门的溢出大于澳门对香港的溢出,但是中长期则会出现反转。  相似文献   

17.
从1980年开始,台湾对大陆的转口贸易连年顺差,而且顺差额越来越大。造成海峡两岸转口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三:1.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对两岸的经贸往来所持的态度不同;2.两岸转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同;3.台商到内地投资设厂的热潮带动了台湾对大陆转口贸易的发展。今后,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将会继续发展,经贸交往将趋于公开化,两岸实现直接贸易也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财经界》2006,(12)
本刊讯(本刊记者赵晓萌),香港会计师公会于2006年10月30日在北京开设办公室,加强与中国内地会计专业及商界的交流与合作。香港会计师公会会长陈茂波表示:公会在北京设立办公室,是香港会计专业踏足内地及为未来有更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公会北京办公室的主要任务为:促进中国内  相似文献   

19.
内地与香港CEPA协议的签署提振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深化了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在促进内地对香港进一步开放的同时,加快了内地走出去的步伐。WTO过渡期结束后CEPA的优越性有所下降,而对广东实施先行先试是CEPA机制的重大突破,对巩固和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产生积极意义。一、CEPA协议中两地金融安排的主要内容回顾CEPA涉及两地金融安排的内容主要是降低香港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的门槛,允许香港金融从业人员进入内地执业,以及支持和鼓励内地的金融业向香港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框架的构建对中国内地与香港旅行社的管理体制进行比较,主要从发展历程比较;市场环境比较;制度环境比较;经营方式与发展战略比较,从而提出中国内地旅行社管理体制改革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