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是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其目 的是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998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大城市也相继走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这条路,借鉴新加坡等国的“成功经验”,纷纷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移植了数量可观的大树、古树进城。随即,很多大中城市争相效仿,大江南北刮起了一阵“大树进城风”,且愈刮愈烈。“大树进城”,究竟算一种什么样的“绿化”?它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20年里,我国城市数目增加1。5倍,城镇化水平几乎提高一倍,今天大约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态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正是把城镇森林生态网络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国5万多个城镇中进行生态化的城市林业建设。近年来,在上海、天津、哈尔滨、大连、厦门、南宁、扬州、延安等大中城市及一些中小城镇中,“森林生态网”建设正在迅速铺开。 与简单的城市绿化不同,城市“森林生态网”旨在构建一种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主要向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平县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动力拉动各项产业,以示范区建设为纽带统领各个行业,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培植生态经济,全力打造绿色建平、生态建平、富裕建平,走上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过度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要转变经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天心区通过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天心特色的“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态建设之路,朝着构建“富强天心、和谐天心”的战略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梯度分析和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分析诊断各因子突变线并识别突变区域,识别确定了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其空间范围;通过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深度剖析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潜力与挑战,提出建构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以重大工程为关键举措,发挥独特“自然—人文”区域优势,构筑泛“胡焕庸线”过渡带“一带”“二道”“三屏”“多极”的中部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建设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岛生态市建设与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项目建设几乎同时启动。笔者认为应实施“捆绑战略”。所谓“捆绑”就是从目标策划、具体建设项目、筹资用资等方面,都必须把生态市建设和奥运水上项目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必须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具体依据,以生态市建设与奥运帆船比赛赛场建设双赢为目标,实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三农”瓶颈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农”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瓶颈的重要组成。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获得了喜人的进步,“创绿”活动已深入广大农村:施甸县姚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革命老区新县探索“兴山富民”之路,坚持以生态立县,“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发生态财”,初步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良性循环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1.
苏杨 《环境经济》2010,(7):26-3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按照这一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提出“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带"生态特色资源的湘西工业品牌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以及地质结构因素的影响下,潜藏着三个生态优势带:发酵带、富硒带、亚麻酸带。当地的湘酒鬼、老爹果王素等品牌取得极大的成功,就是开发和营运了这种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本文基于湘西“三带”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经验,给出了“三带”产品品牌建设的定位模型,并提出了品牌建设的政府措施和企业措施。  相似文献   

13.
"草海模式"的生态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海模式”是在国际扶贫与环保基金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保护区管理处和社区农民直接参与下,以合作项目形式推行的脱贫与环保相结合的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的环保和扶贫事业中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意义。“草海模式”遵循生态优先、经济兼顾和社会保障原则,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原理,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破脆弱—贫困—崩溃的恶性循环,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数量丰,种类多,价值突出,可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圈保护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等很多高级别项目中进行利用和保护,但这种复杂的利用与保护网络也会带来多头管理、利益分割、重利用而轻保护等问题。本文在对“三江并流”旅游资源价值及其利用与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空间优化、管理经营整合、规划整合、生态特区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为主线,科学统筹地质公园、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大香格里拉建设等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谢英霞 《经济论坛》2004,(9):152-153
新世纪伊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数字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作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之一。“数字城市”又称网络城市或信息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海西”建设中,必须充分考量生态安全问题,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个体生态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观,并组建“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为“海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我国应打造“绿色网络”来应对网络伴生的污染、能耗、安全、管理等问题。“绿色网络”概念的内涵结构有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网络自身文明三个维度,指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同时又能体现本国国情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绿色网络”的构建策略包括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构建“低碳网络”;以规范管理为抓手,构建“秩序网络”;以先进文化建设为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网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这些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海西"建设中,必须充分考量生态安全问题,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个体生态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观,并组建"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为"海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族建筑历来主张尊重自然,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基本取向。本文从研究和探讨民族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入手,剖析了民族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解读了民族建筑中的生态情节,旨在传承民族文明,弘扬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