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中国集体经济》2007,(10):123-124
标签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犯罪学原因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社会、重要他人对初次越轨行为的反应方式对复发性越轨及犯罪生涯的作用.此理论为我们清醒认识犯罪、刑罚和立法、司法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并对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治上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对象的相关理论存在着很多争议,主要因为在于混淆了犯罪行为的对象和犯罪客体的承担者,二者的涵义、功能、存在范围均有区别.重构犯罪对象理论,应明确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切断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必然联系,在体系上将犯罪对象纳入犯罪的客观方面,发挥其定罪量刑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柏纯洁 《魅力中国》2014,(4):381-381
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学者们关于犯罪场理论的研究,以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犯罪场的概念、结构、功能、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对犯罪场理论的专题研究,来探讨以阻却犯罪场的形式实现控制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江晓筠 《魅力中国》2010,(13):55-56
本文由一起醉酒伤人案件引入,阐述我国关于醉酒犯罪的规定和理论依据,进而解读外国刑法中对醉酒犯罪归责主要运用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最后对我国关于醉酒犯罪的立法进行剖析并结合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提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贿罪与受贿罪之间具有对合关系,但这种对合不具有闭合性。行贿罪的独立性理论,对当前加大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从另一侧面遏制腐败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持,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犯罪实行着手是实施犯罪行为的开始,关系到犯罪预备和未遂的划分。犯罪实行着手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刑法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实行着手问题的确认,对正确指导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以实质客观说为基础,结合对法益的侵害是否具有现实紧迫的危险是判断犯罪实行中着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教唆罪成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无论是刑事立法还是刑法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教唆犯罪都被纳入到共同犯罪领域,由于有关教唆犯罪的理论困惑与实践矛盾长期存在,传统的教唆犯罪的立法形式以及以立法为本位、形而上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梳理教唆犯罪的渊源与性质,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教唆犯罪的理论困惑,应用犯罪构成理论剖析教唆犯罪的归罪原则,进而得出教唆犯罪应与共同犯罪分道扬镳、独立成罪,并提出了相应立法上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单位犯罪构成中若干要素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刑法中增设了单位犯罪,这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但是,由于受传统刑法理论的束缚,对单位犯罪构成要素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认识不清,操作困难.在定罪和量刑上影响了对单位犯罪的打击力度。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与刑事责任的承担者,是犯罪构成的基础。无明确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则丧失实质内容。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物质承担者。何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我国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新修订的《刑法…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我国1979年刑法未对单位犯罪做出规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自然人犯罪开始向经济、社会领域日益渗透和发展。新修订的刑法虽然首次在立法中确立了单位犯罪制度,但因其规定过于原则化,导致在理论研究和司法认定中存在一些分歧。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依据,确立了主体的行为,并就其对司法的影响及立法的完善进行研究和建议,以维护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采用刑法的手段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使得各国传统的刑法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也不例外。本文试从环境犯罪中是否设立危险犯、可否采用严格责任原则以及环境犯罪中的因果关系三个方面,对环境犯罪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的犯罪现象不仅在数量上逐年上升,而且案件种类不断增多,细化趋势也很明显。自1997年刑法典颁布至今的刑法立法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刑法立法的犯罪化特点突出,非犯罪化占得比例极少,犯罪圈扩大化特点明显,影响刑法立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影响因素诸多。本文主要对犯罪学的应然与实然之罪理论、刑法立法的谦抑性原则、犯罪圈扩大化的价值追求等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此群体的犯罪在犯罪主体、犯错特点、犯罪原因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群体。明确界定弱势群体,深层次分析此群体的犯罪特点,对于控制和预防此类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志全 《魅力中国》2010,(32):165-165
犯罪中止是刑法总论部分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犯罪中止成立要件的概说,对各要件在国内刑法理论中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并在进行分析的基础提出笔者的观点加以探讨,以望能更好的认识犯罪中止,也为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松萍  王夷  肖立威 《魅力中国》2009,(27):182-183
行为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既遂的类型之一,是指只要实施了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基本构成要件行为就为既遂,而无须发生特定的犯罪结果或有该犯罪结果发生的法定危险的犯罪类型1。一、行为犯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大体上沿袭前苏联的模式,犯罪构成要件分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四个有机部分.对比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主张的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三要件构成理论,分析两种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针对国内学者时四要件说的争论及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不足,思考改良完善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所谓纯正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危害计算机数据和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犯罪。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纯正网络犯罪的主体,并且呈现出手段更加智能化、学历层次多元化的趋势。犯罪学中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较多,许多理论都可以用于解释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但是在诸多的青少年犯罪原因理论中,默顿的失范论对于解释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原因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青少年群体的学习能力强、好奇心重、主张个性,并且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通过正当化的手段难以达成其自我实现的目的,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青少年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而使得青少年产生了失范行为,进而进行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计算机网络的对策与防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完善和变革才能遏制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移动空间盲区在城市犯罪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分析了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相关概念,探讨了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形成原因,总结了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形态兼容性、载体移动性、移动定线性、防控脆弱性等特点,并将城市移动空间盲区分为轨道、道路、离陆三种类型,探讨了各自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城市犯罪移动空间盲区的概念、成因、特点、表现形式、犯罪防控等相关问题,能为交通部门制定犯罪防范措施提供依据,能为乘客提供防范信息,能为城市犯罪防控提供参考,并且是基于认识论的对城市犯罪特殊地理空间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加罗法洛将实证方法引入到犯罪学的研究中,提出自然犯罪理论,认为无道德异常便无自然犯罪,根据道德异常程度对犯罪人进行了分类,构建了遏制犯罪的刑罚体系,呼吁国际社会应制定国际刑法典,共同遏制犯罪。他的理论片面而深刻,推动了犯罪学理论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虽然犯罪的大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对犯罪者本人、受害者还有社会造成的危害却是无法弥补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结合中国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探讨适合中国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覃晓波 《魅力中国》2010,(4X):155-155
农民工犯罪具有城乡流动、经济选择和城镇诱因等特征,研究农民工犯罪应当立足中国实际,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加强实证和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对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