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概括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扩散的三个基本模式,并且认为第三种模式是保证产业积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紧接着对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扩散的周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及其周期性特征,能够推动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商》2016,(2)
在工业化发展基础上驱动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中的一种有效模式。这种模式形成集聚型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物流是这种发展模式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区域物流发展对地区经济中资源利用效率.要素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产生了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区域产业与物流业完全融合。因此,产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握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培育具有地区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是不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在产业集群、国际贸易、专业展会的互动中,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没有区域优势资源的背景下,通过发展小商品产业,成为了国际贸易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结点。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义乌小商品借助其较高的网络销售适宜度、传统市场的供应支撑、地域与区位优势带动了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化进程。青岩刘是义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一个代表和缩影,通过"夫妻店"的商贸模式、周边服务的集成模式、众创集聚的创新模式,不断实现创业模式的升级与演进,其内在动力是小商品市场的外溢效应、不同市场形态的竞争与合作、产业空间集聚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亚IT产业发展的贸易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东亚IT产业的技术来源于美国。通过承接美国计算机企业的"外包"业务,东亚在IT硬件设备制造领域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第二,东亚与美国的IT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与电子部件,反映了美国企业将IT中间产品"外包"到东亚区域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了全球IT产品的国际外包浪潮。第三,东亚区域内贸易模式不同于东亚—美国之间的贸易特征,日本、韩国和东盟通过向我国出口集成电路及其电子零部件获得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而我国则将进口的集成电路和电子零部件装配成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和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7,(3)
产业集聚和品牌生态系统是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现阶段的研究主要是有关产业集群和品牌生态的相互影响,而对乳品产业集聚和品牌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则相对较少。乳品产业空间集聚引致了品牌之间的集聚,从而构成乳业品牌生态系统,系统中乳业品牌在适应市场、对手和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在品牌集聚的竞争中,演进出了乳品产业集聚品牌的要素结构,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实现乳业品牌自身的日益拓展。  相似文献   

6.
结合产业集聚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形成机理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鄂陕"两省旅游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为:依托资源导向型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旅游业并不是最优路径,要将旅游资源,市场与政府宏观调控三大要素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海 《财贸研究》2010,21(2):15-21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单一地区需求导向决定的围绕城市群的产业圈层集聚布局,可以实现获取市场和节省成本的需要,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扩大,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带来的区域发展追求市场范围,区域之间必然面临激烈竞争和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产业圈层布局和区域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基础上,辅以国外典型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园区产业集聚模式的适用范围、应用成效和发展趋势,提炼了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并从产业集聚、区域规划、融资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应加快临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耦合周边区域产业,推进临空产业规划;完善融资渠道,争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自从新经济地理学出现以后,产业集聚成为研究热点,而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研究却不甚明朗。本文整理了城市经济学下城市成本与新经济地理学下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演进,并且着重提出了地租对于产业集聚最优规模的影响。根据学者的研究,空间上存在产业最优集聚的水平,级差地租是集聚出现的前提条件,同时级差地租可以成为度量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变量。最后文章总结提出有关产业集聚最优规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三位一体”人才集聚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西部地区人才集聚刻不容缓。在借鉴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政府促进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集聚推动型这三种人才集聚模式的基础上,西部地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建立权变的"三位一体"人才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纷纷开始形成一批具有地区特色、且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并且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相比工业生产中存在的诸多产业集聚现象而言,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集聚现象会少一些,当然,虽少却也不乏一些亮点存在,比如福建安溪的茶叶生产就存在着典型的产业集聚现象.本文主要基于克鲁格曼对产业集聚现象成因的解释,通过对福建安溪茶叶生产集聚现象的研究,分析当地形成这种集聚现象的原因,希望能对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生产集聚的形成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八大报告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欧美日、东亚四小龙以及新兴国家的国际经验来看,此两者往往会因为"产业梯度转移"而联系在一起。经济结构调整是个产业演进和发展的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产业转移是个空间概念,空间经济学中称之为产业扩散,产业的转移或扩散是区域经济平衡或协调发展的必需条件,产业的转移也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  相似文献   

15.
杜昕然 《国际贸易》2020,(12):48-57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海上联通世界新通道,经济中心由内陆转移到沿海,湾区成为开展世界贸易、加强世界交流的重要载体,湾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世界湾区形成和发展的背景、阶段、历程各不相同,但是都表现出相同的发展逻辑,即"贸易湾区-工业湾区-服务湾区-创新湾区"的演进过程,"单产业集聚到多产业集聚、低端产业集聚到高端产业集聚、单要素集聚到多要素集聚"的集聚过程,"港城互动-区域一体-带动本国-引领世界"的辐射过程。文章通过对1969-2018年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湾区经济发展优于全国、带动全国,人口集聚快于全国的判断。展望未来,湾区经济发展存在建设数字湾区、打造生态湾区、发展人文湾区、锻造价值湾区、构建幸福湾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模块化生产模式下,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开始不断向上、下游转移,设计因此而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设计竞争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旋律。价值寻求是模块化设计演进的本质,设计竞争则是其核心催动力,它一方面推动模块化设计生物进化式的自然演进,表现为渐进式演进模式;另一方面,激发设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驱动模块化设计以突变方式演进,表现为跳跃式演进模式。汽车产业是模块化设计竞争与设计演进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福建省委去年初提出并实施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明确了福建发展的定位,凸显了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支撑。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福建出台并实施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这一重大举措,努力构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相互配套、紧密协作、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呈现出…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产业集聚作为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载体,能够依托于循环经济的建设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来看,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对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并从市场机制以及政府监控这两个角度入手,对构建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模式中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法进行了探讨阐述,希望能够使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市场、政府的调节上,相互制衡并相互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集聚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根据政府干预产业集聚过程的强弱程度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合作型、政府鼓励型三种模式,并通过案例对这三种政府行为模型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