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语由于其丰富的化负载,历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可译还是不可译?怎样译?译界更是众说纷纭。本以关联理论与有关等值原则的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关于习语翻译中所碰到的化负载问题,分析了有关习语可译性问题与如何有效地应用翻译技巧处理习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相似文献   

4.
风格是否具有可译性?翻译界颇有争论。文章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并从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风格翻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入手,剖析了复译本出现的原因,阐述了复译行为对翻译界的影响,并指出了正确评价复译行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当把中文旅游文本译成英语时,往往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文化不可译性。针对这种现象,通过分析旅游文本文化不可译性的成因,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译技巧,帮助实现文化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多数译者来说,由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多种区别,因而不可译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不可译性阻碍了翻译的发展和日常的交流以及商业、社会、政治的交往。本文探讨了英汉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成因,包括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同时通过分析不可译性的实例,提出了不可译性的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9.
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译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视角探讨英汉之间的互译性,旨在说明英汉间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不完全可译性,但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均可被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化所造成的不可译是一种暂时的不可译,译者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原作命脉,就一定能使译文神形兼备。  相似文献   

10.
翻译界对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主要源于强调原文与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完全对等,有一定的局限性。诗歌翻译应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译文读者为重心,实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即语义翻译是前提,交际翻译为目标,并侧重于交际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奈达(Eugine A. Nida)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西方译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国内译界也颇具影响力.他们从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翻译方法,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勇于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从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方法、译文的评价、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意义、文本类型与翻译、翻译与读者、翻译与译者等十个方面可以看到两人的翻译理论具有不同风格,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而且对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植物隐喻存在着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在英汉互译时,产生了可译性、相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现象。译者应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尽量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翻译界的历史和当前现状,针对译界长期存在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激烈争论,笔者拟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四个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同时并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目前翻译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依瑞·列维首次提出了"翻译是作决定的过程"以及翻译的"错觉"理论,将文艺美学与语言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就依瑞·列维这一翻译理论,阐述与评析其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并指出其在翻译理论研究界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开始,在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前,茅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值得译界深入研究。以"文化转向"为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来分析茅盾早期译事,茅盾翻译活动初期受其职业影响,其译事具有鲜明的"启蒙"特色;在五四运动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和主流诗学的影响,茅盾的译事活动开始具有明显的"救世"色彩,主动提倡翻译苏联和弱小民族文学作品,译介共产主义思想,并最终摆脱了"赞助人"的约束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6.
坊间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关注主要是对译史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其翻译理论及策略。基于对科技译史的梳理爬剔,客观地说,“误读”作为一种策略在明清科技翻译实践中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事实一方面有悖于传统翻译圭臬,另一方面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事实,其存在的理据在于它能满足无论是耶稣会士还是士大夫的不同翻译目的,是译者调和与合译者主体之间矛盾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讨论了预设与翻译的关系,具体谈了几种在文化预设中翻译的不可译的情况,以在翻译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翻译学建设的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莫娜.贝克尔的《翻译百科全书》中对有关霍姆斯和图里关于翻译学科建设的构架图进行介绍与分析,证明国外译界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不容质疑。从描写译学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从而强调翻译学建设国际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使用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在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同样地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翻译不确定性的客观因素是指语言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词语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语句歧义、语言形态的差异性和风格的相对可译性。分析翻译不确定性的客观因素可以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从事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近年来逐步受到译界关注,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以说是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分不开的。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科技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科技翻译同样凝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科技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是为了达到对原文更高层次的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