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资产减值禁止转回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禁止转回,因为自2000年要求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以来,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经营业绩的工具。资产减值禁止转回后,将压缩盈余管理空间,抑制资产减值的滥用,但是,也将加剧少计提减值准备的倾向,产生利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新会计准则下对不同类型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不同,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而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在以后其间可以转回。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可能因为减值准备的存在而导致操纵利润的问题。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存在也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本企业的利润。  相似文献   

3.
杜慧霞 《大众商务》2010,(16):143-143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更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要求。但是,该规定仍然为上市公司操作盈余留有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更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要求.但是,该规定仍然为上市公司操作盈余留有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亏损企业和扭亏企业有可能利用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减值准备的存在,部分亏损企业利用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对企业进行“大清洗”,为以后年度扭亏进行适度的准备;扭亏企业则可能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调增利润,实现盈利。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对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资产减值的会计判断仍可能成为今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进一步明确可转回减值损失规定,加强对2006年年报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2006年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2006年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有很大影响,众多上市公司在2006年都大幅度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这说明这种非正常行为普遍存在。研究分析这种非正常行为的公司特征及公司治理因素和这种非正常行为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可以为优化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与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有关规定,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规定对连续两年审计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要实行特别处理(ST),这一规定可能会使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ST而通过选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时点和金额来操纵各年的利润额,从而达到规避相关政策监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宏 《新智慧》2004,(9A):56-56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企业资产发生价值减损时,应对发生减值(或跌价)的资产计提减值(或跌价)准备;如果资产价值回升,则再按资产价值回升金额转回相应已提取的减值(或跌价)准备。但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可操作性差,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计算的资产可变现净值和可回收金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导致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9.
现行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是"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本文对比探讨现行会计准则不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这一规定的意义、原因、优势和弊端,并提出应区分非流动资产类别,分别对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谈江辉 《全国商情》2010,(15):58-59
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对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稳健性原则,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一步。但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仍有些不足之处,成为某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本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方面的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对比,两者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的资产的范围并不大,基本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迹象的确认条件、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等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如不能杜绝企业操纵利润、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存在技术难度和资产组确认随意性较强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一、将资产减值准备记入权益类科目的理由 1.杜绝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回调节损益。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依然有项目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转回的。这个“一定条件”就加入了很多主观判断,虽然这些“一定条件”需要会计主体提供有力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真的可靠吗?新会计准则没能杜绝会计主体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关键是将资产减值准备和损益挂钩了,笔者认为如果将这部分损益记人权益类科目,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种调节利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也就是说,新准则允许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但不允许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处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5.
河南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河南上市公司2000年度报告中所披露的政策执行情况可以看出,资产减值政策对这些上市公司存在着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规定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文章从资产减值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执行情况,指出了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与计提方法,以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时的账务处理,并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编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谨慎在会计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以往的制度相比显著不同之一就是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其中,谨慎性原则的最主要体现就是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扣除不良资产.新制度较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是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利润操纵的可能性.总之,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重视市场风险,保证资产质量从而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会计人员、企业及管理当局应对其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财政部财会[2004]3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中对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规定提出了不同看法,即固定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后又升值的,应以最近和最新的固定资产价值状况修正累计折旧金额。  相似文献   

20.
于立金  于桐 《新智慧》2006,(3):54-54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因计提减值准备而少计提的折旧额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