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已经成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我国土地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应该适当放开流转,以及对现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试点的主要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10月1日起,浙江省嘉兴市将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以及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同时,嘉兴市鼓励有地居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险、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在新政实行之后,将按照居民是否承包土地来确定社保、医保等政策,从而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3.
刘新荣 《改革与战略》2011,27(7):100-102
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农民住房保障制度,但现在,它对于奔小康的农民已经造成诸多困境,应该改革。在现有法律规制下,应该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置换和流转,腾出土地,换得资金,修建农村保障性住房。适当优化并推广土地流转是一个可选之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与资金一直以来都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两大瓶颈。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宅基地流转问题成为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文章以农民的宅基地流转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郑州市农民宅基地流转为例,总结性地阐述了具体操作过程,概括出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而分析了宅基地流转正负两方面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今后关于宅基地流转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各地宅基地流转机制的完善提供有效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徐跃 《中国经贸》2013,(8):88-91
农村宅基地制度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禁止宅基地流转无法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导致隐形流转问题凸显。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显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具有可行性,但需建立系统的规制设计,以区分农地、实行宅基地使用有偿和有期制度、建立退出补偿机制为前提,以强化宅基地房屋产权登记、培育宅基地交易平台和扶持价格评估中介机构、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等为内容,以科学规划土地、严格管制土地用途、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为配套。  相似文献   

6.
刘屹  朱代琼 《老区建设》2014,(14):19-23
对中国农村宅基地问题的研究是近几十年倍受学者关注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有关农村宅基地的置换、农村宅基地的流转,相关的法律问题和制度问题是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如研究中东部地区宅基地问题的成果较多而研究西部的成果较少;重复研究内容较多创新研究内容较少。因此需要学者们在后续研究中更加全面地研究农村宅基地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央政府近年来不断修正土地流转规划,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规划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项目,能够解决诸多社会矛盾,尤其是“两栖居民”的社会问题,但若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不当,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甚至会阻碍城镇化进程.文章将针对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宅基地的使用权益不清晰、地方政府参与农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宅基地置换后农民生产生活存在诸多问题等等这些农民宅基地在退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降低了农民住房市场价值,损害农民利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让土地资产货币化收益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基础,从而提升人的城镇化水平,因此要加强宅基地管理立法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实现路径和形式,确保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土地保护及农民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9.
10月20日,新华社全文刊发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为世界瞩目的改革方案,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媒体普遍聚焦的农村“新土改”。“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等条款令人瞩目……”,条条目目中无不表明农民的土地物权中的流转权被部分承认和可以部分获得流转权收益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0.
因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尤为急迫。现行法律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有限流转的做法已造成耕地被大量侵占、土地闲置浪费严重、集体及其成员利益受损等弊端。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隐形市场"和许多地方创设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正逐步挣脱法律窠臼的束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实情景,扩大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放宽宅基地流转方式,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有偿、有期使用制度及强化产权管理、严格宅基地取得和特殊情况下的收回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物尽其用"等,应是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行有效应对之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问卷调查和资料搜集的方式对社会转型期浙江省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了详实的调研资料、数据,并利用已有调研结果,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流转现状、农户对宅基地权属的认知与流转意愿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研究发现:一是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和短缺并存现象存在;二是宅基地隐形流转市场已经形成;三是农民对宅基地产权认识模糊,流转意愿分歧较大.最后,在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宅基地利用和流转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转型期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杨晓  谭和平 《改革与战略》2008,24(10):43-45
宅基地使用权是与农民生息相关的土地权利。现阶段,宅基地使用权是限制流转的。文章对哪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宅基地流转问题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由于农民认知的欠缺、法律制度的缺陷以及流转程序的不规范等原因,农村宅基地流转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坚持民生共享理念,以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完善并严格遵守"一户一宅"制度、建立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宅基地纠纷法律解决机制、巩固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来保护农民权益,能够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王梅  郑路 《魅力中国》2010,(10):36-3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如今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建设用地隐性入市的现行已屡见不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性,分析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立法的现状及流转制度缺陷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建议。要创新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立法理念;建立规范的评估机制;立法明确宅基地的流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相伴而生,宅基地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流转过程也是转移人口自身价值选择过程。产业变革、城乡差异、农户阶层分化、宅基地功能强化等问题与农村宅基地闲置、超标多占等现象关联密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以“推—拉”理论为分析视角,研究宅基地流转中外部市场“拉”力与内部流转“推”力,平衡两者之间的“推—拉”驱动力,对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以及宅基地流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宅基地流转的调查与若干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华 《乡镇经济》2009,25(5):17-20
文章基于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探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宅基地上成就建筑物区分所有的。以宅基地上的建筑物区分所有为基础构建新型农村房地流转制度实现房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缺少制度上的规范,导致相关法律规定相互矛盾,无法准确规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继而无法发挥宅基地带给农民的利益优势.因此,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也就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竟竟 《特区经济》2010,(9):186-188
在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备受争议,成为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在考察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及边远农村地区三个特定地域农村宅基地流转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最大阻碍是土地法规制度的限制及农民乡土情结的束缚;而新农村建设、市场经济、人口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及子女教育等因素构成推动其流转的主要动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村宅基地规范化流转的一些思考。以期为河南省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及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宅基地换房是天津市土地流转的重要方式。华明镇是宅基地换房的全国试点之一。笔者采用Logit模型对华明镇宅基地换房实际流转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和要素显著性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土地流转实际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