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权 《走向世界》2012,(27):80-82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春,年届不惑的苏轼勒马冒雪立于济水之滨,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济南。上一个中秋,月照无眠,远在诸城的苏轼趁着醉意一笔挥就"明月几时有"的绝唱抒发胸臆,同时也怀念在济南任掌书记的胞弟苏辙。现在,他就站在这座足足想念了6年的城外。诗入济南青州一夜雪如簇。济南城外残雪中,3个年幼的侄子翘首等候苏轼,其中最小的苏虎儿刚满两岁,还从来没见过大伯。苏辙本人已经在3个多月前离济赴京,接受吏  相似文献   

2.
高杰 《新西部(上)》2013,(Z2):118+124
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他的词不仅有对亲人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刻骨思念,也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超然物外的乐观旷迭。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作为词坛的改革家,主要着力于要改变词作家们现有的观念即"诗庄词媚"的固有观念。他力图让人们把词放在同诗一样具有重要的位置的文学样式上,苏轼曾在他的作品《祭张子野文》说道"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那么,这就说明,苏轼的词学观念认为词是由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说,苏轼认为词在内容上也能像诗那样表达阔达的  相似文献   

5.
唐宋八大家逸闻趣事谈郭文卿“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诗词大作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始于明初朱右编的《人先生集》,集内文章都是上述八人的作品,后来,明代中叶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法国寓言家拉封丹《寓言集》中寓言的“词场”建立,解析“词场”所包含的补充性隐喻,以及以“词场”为依托重新构建文本对寓意所产生的特殊效应。在对寓言《知了和蚂蚁》的词场进行归纳和划分过程中,直接分析了词场内部的词汇间的对应和对立关系,观察到更多的文本中的隐喻,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整篇寓言获得了寓意的扩展和补充,这一现象在拉封丹整部《寓言集》中都有体现。其创新之处不在内容而在文体,它的美学价值主要来自于单词选择的特色。对这些诗歌词汇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寓言中有相同“义素”的词汇所构成的“词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寓言中文本和寓意的深层次关系,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寓意世界。  相似文献   

7.
王俊 《理论观察》2007,(4):145-146
苏轼的"以诗为词"与"豪放",在宋代人那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只是在"不协音律"上二者才发生联系。随着明清以降"婉约"与"豪放"二元对立的词学观的确立和正变论的影响,两个概念的内涵逐渐模糊等同,今人虽然颠覆了明清的这种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澄清。两者的流变和靠拢,是由于背后儒家思想对词的渗透,以及其与道家思想在词中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孙静 《黑河学刊》2013,(11):146-147,152
从分析词块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特有的优势入手,进而分析了词块教学法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并从培养学生词块意识增强词块能力等方面针对应用词块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日语专业学生初级阶段人称词习得入手,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中分歧比较大的项目逐一进行分析,进而对日语人称词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同时,倡导日语语言教学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正>山居好,山居好,鹤唳猿啼饯昏晓。碧窗柏子炷炉香,趺坐蒲团诵黄老。——(宋)龚大明《山居》柏子香与文人情怀一说到柏子香,恐怕文人香友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畴酢。"从苏轼这首《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中,可以读到山客高洁淡泊的形象,清净出尘的气质,让人印象深刻。但苏轼对柏子香的钟爱恐怕尚不及其弟,苏辙的《游钟山》曾写道:  相似文献   

11.
日语的指示词分成“コ·ソ·ア”三个系列、而汉语的指示词只有近称的“这”和远称的“那”两个系列、普遍认为[コ]系指示词的大多数对应的是[这]、[ソア]系指示词对应的是[那]。很多日语学习者,初级水平的不用说,连那些中上级水平的都经常会误用这些指示词。比如以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2.
李耀曦 《走向世界》2013,(17):64-66
<正>大苏是苏轼苏东坡,小苏是苏辙苏子由,史称大小苏。东坡有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这是苏轼被贬出京城开封,第一次外放杭州时的诗句。不过小苏没有到过钱塘杭州,小苏大苏却都到过济南齐州,"故乡无此好湖山"一句移作兄弟二人对泉城济南的印象,也许更为合适。先到泉城济南的是小苏苏子由,三年后大苏苏东坡也来到济南,受到齐州知州李常的盛情款待,在济南逗留月余,遍游齐州湖山名胜。  相似文献   

13.
知己千秋     
在非电子时代,情感的传递渠道似乎略显单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面对面是一种,明月千里寄相思的鸿雁传书是一种,隔空送暖、异域传联又是一种。总之归纳起来,思念与遗憾终究是相思之苦的主基调,千余年里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4.
李煜后期词的悲剧性,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探析其后期词的悲剧特质对当代人欣赏借鉴和感悟生命悲剧,均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玉兰 《新西部(上)》2009,(9):148-148,137
本文从<花间集>中的仙道词入手,阐述其产生的成因,并对词中女冠的身份、使用的典故及其所寄寓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发掘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史上不可或缺的至宝,他词作中时而有旷达浩瀚的宇宙星空,时而有让人潸然泪下的经年往事,根据王国维对词的境界论说,分析其词中相国公子的愁与爱,悼亡发妻的悲与痛,塞上侍卫的豪与情,从纳兰性德对情感的把控中品味其词中的人生意境。  相似文献   

17.
同属于亚洲文化圈的韩国,地理位置上与中国一衣带水,历史文化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文化语言中也有很多地方体现着儒家文化色彩,因此合作教学中在对汉字词的教学方面也应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从韩语中的汉字词和在韩国这种特殊的合作教学环境下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蔡勤 《魅力中国》2010,(15):37-38
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为词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她以女性细腻的手笔和独特的视角,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尤其是在语言艺术上最有成就。本文从语音韵律、遣词造句、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来探索其词的语言艺术,从中感受李清照词的非凡魅力。  相似文献   

19.
爽儿 《东北之窗》2014,(22):50-51
正时值金秋,于宋词里悠然漫步,也是一种浪漫。"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的这首《思远人》道尽相思之苦。枫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以英伟磊落之才崛起于清初词坛,嚣大声闳,志高意远。长调小令皆佳,足称一代巨擘,其影响广泛与深远,有独步词坛之势。观其词,有着鲜明的审美意象特征,即“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婉丽凄清,哀感顽艳”、“礼贤君子,急公好义”,颇呈硕儒风度,纳兰词得到清初及现当代人们的高度评价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