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8,(2):148-155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我国最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城市的扶持政策文本进行内容编码和量化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各地区通过财政、投融资、人才、产学研等多元化政策综合发挥协同效应,依托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提升竞争优势,以密集化政策促进产业形成特色。为确保高技术产业人才竞争力,各地区均强化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和配套政策。为此提出:各地区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持,激发高技术产业创新潜力;加强创新平台的政策扶持,夯实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多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扩宽高技术产业资金来源;增强知识产权政策保护力度,激励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同时,还应出台相应创新性产业促进政策,为高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高技术产业各部门以及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测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察志敏  肖云  骞金昌 《数据》2001,(6):8-10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区也都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大力气来抓,但我国尚没有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不便于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实施跟踪监测;加之各地对高技术产业理解不一,分别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难以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区域集聚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从1996年到2011年空间布局总体趋紧。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要明显好于中西部。人力资本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财政支出等对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都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措施促进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与集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利用产业分工指数和产业的区位熵,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以及1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差异性与产业的地方专业化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2002年总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同构性是减弱的,产业的地方专业化更加明显,显然这两种结论是互为印证的,并与当前有关高技术产业同构性趋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本文还提出了未来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艾利森和格莱赛提出的产业集聚模型来测算1995~2005年间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变动趋势。结果表明2002年的全国的地理集中指数γ就超过了0.05(γ=0.0542),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并且还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文章还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技术产业聚集情况。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8~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年鉴数据,测度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及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然后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整体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各地区具有较大差异;上海市的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最前沿;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强度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本文克服高技术产业研发过程非合意产出难以度量的问题,以未达标专利数量作为非合意产出,对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进行系统测度。研究发现:(1)随着创新要素的大量投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研发效率水平却在逐年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投入无效率与合意产出无效率,也即投入要素的大量增加并未有效推动创新产出的增加。(2)近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区技术落差比较高,其技术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呈现L型趋势。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状况,而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又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关键.因此要实现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须要重视高技术产业科技和创新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而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制定了一套适用于我国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为实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科学客观评价提供了标准,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来刺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世界高新区纷纷效仿美国,在条件适宜、智力密集的地区开辟高新区,从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高技术及其产业。世界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大多都是在一定的政府或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体制下进行的。区别在于,由于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处理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在传统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下,着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通过高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发展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阐述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机理和模式,进而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日趋明显。发展高技术,促使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现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转型,加快了经济增长。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如人才短缺、R&D投入不足、创新效率低等。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测试与评估,指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受产业内部和产业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产业产出只是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内、外部因素才是决定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统计     
<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已具有较高水平高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推动着制造业整体的高速发展,随着“九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已经提高到15%以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系统梳理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演进脉络,分析创新驱动战略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2009-2013年数据资料对全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取决于产业发展活力、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支撑力,三种因素不同功效的发挥导致我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存在差异。据此,从产业化、协同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评价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绩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行业绩效分析方法,运用1995~2004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及行业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区域差异较大的结论,并分析了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式发展高技术产业也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剖析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及特征中,得出对我国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面对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技术进步和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一是内需增长的良好势头为高技术产业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内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企业认定指标体系与模型东北大学管理工程系曾宪龄,景雪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很快,高技术开发区也纷纷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高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明显。目前高新技术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国外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