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生态环境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区。西部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生态环境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西部广大地区群众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坝上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恶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恶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以我国北方坝上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参考国内外治理沙漠化的成功经验,分析坝上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产生的原因,指出坝上地区目前生态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坝上地区今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韦琪 《魅力中国》2010,(7X):242-24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贵州农村的建设也越来越加快了,但是贵州农村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恶化的环境使农村的和谐稳定受到威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无法加快。本文从施奈博格生态学理论来分析贵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和对如何解决贵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贵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草)是基于中国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及退化而进行的重建或修复工程。位居江河源区的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环境问题,不仅抑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而且不断降低区域人口承载及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源区生态恶化其影响并非局域性的,而是已波及整个流域。黄河断流、  相似文献   

5.
高秀梅 《发展》2007,(5):51-52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颇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民勤绿洲已变为沙源,成为我国干旱、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的沙尘暴策源区之一和生态特级危机区。文章分析民勤沙漠化持续恶化、防沙治沙进展缓慢,"整体治理,局部恶化"的根源是缺水,认为投入产出失衡是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民勤乃至西北常年少雨干旱,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草原生态恶化,沙漠化、沙尘暴威胁国家安全。民勤沙漠化防治要统筹规划,机制创新,科学治沙,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力求建设和发展,主张从长远考虑,实施"朔天运河引水工程"和"黄石天运河"引水工程,彻底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局面,从根本上治理民勤沙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传统生产方式下,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草原经济是一个两难选择。草原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符合生态畜牧业要求的生产方式遇到强大阻力,无法深入进行。本文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为例,对该地区草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际考察分析,总结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无法顺利实施的现实原因,进而折射整个草原地区生产方式转换所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解决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苟永兵 《魅力中国》2014,(8):259-260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完美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成长最迫切的需求。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一建造一管理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肖金成 《发展》2003,(8):31-32
开放的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开放的观念和开放的政策。此处只探讨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 起码不能使其继续恶化 生态环境是开放的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0.
西部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整个西部地区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历史证明如果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不到有效遏制和显著改善,经济建设重点逐步向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就难以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现实告诉我们:再造森林,退耕还林还草,停止垦荒,恢复草原植被,重建西部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西部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的库区生态环境对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在内的广大水库下游地区的供水、防洪及灌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着重大的隐患。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广东库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广东库区生态经济脆弱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危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围封转移"对内蒙古生态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封转移"是水资源稀缺且开发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的种植业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迅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因过度放牧而严重破坏、天然草原发生结构性衰退,植被生产力显著降低等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实行"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由于急剧干涸,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风沙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北疆地区最大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保护和治理艾比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关小梅 《特区经济》2009,(4):193-19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要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激励,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江河保护和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作出了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采伐的决定,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突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草)、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防沙治沙,污水、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设,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是,由于三江源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整体趋于恶化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地貌上发生的土地极端化的现象,是在这种岩溶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活动及人为干扰的结果.它造成人地矛盾冲突、植被破坏退化、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丧失、地表状况恶化.使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给人类带来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对景泰县经济与生态协调度进行空间动态评价。研究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看,景泰县东北和东南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初级协调发展地区,西北和西南部处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调地区,中部除一条山镇外,其余乡镇为勉强或初级协调发展地区;从演化趋势上看,2000年到2010年,景泰县11个乡镇中大部分乡镇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郑苗 《魅力中国》2013,(20):59-59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在积压已久后相继暴露,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与此同时,"生态正义"的概念普及开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恶劣的生态环境需要公平、公正、有效、可行的生态补偿路径。因而如何在生态正义视野中使中国生态环境走上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路径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