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传统农区如何摆脱农业危机陈汉圣,吕涛在农业工业化、农村市场化时期,传统农区的分工是:提供商品农产品;在发展粮食的同时,实现结构的变革。但是,传统农区农业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是喜?是忧?危机的成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众说纷纭。对此,本文拟结合我们在安...  相似文献   

2.
唐鹤松 《农村经济》2001,(10):12-13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多数地区是以生产粮、猪等大宗农产品为主的传统农业主产区(以下简称传统农区)。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农业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加快传统农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于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到新的出路,实现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应坚持以节约、绿色、环保为原则,将传统农区城镇化建设融入农业现代化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农业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能大幅提升。2011年全疆粮食总产达到1224万多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30%以上,棉花总产达29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4%,林果业、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但是,到2011年底,新疆人均GDP为30140元是全国人均的86%,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只是全国平均的78%,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占71%,而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只占46%;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传统农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途径的探讨毛东凡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热门话题,已被当地党政领导排上重要议事日程。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内陆传统农业区域情况如何?笔者最近在华东地区召开的农业规模经营学术讨论会上,听到了各种不同的观...  相似文献   

7.
曾雄生 《中国农史》1999,18(4):35-44
动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两条腿,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动物生产的这条腿短,而植物生产的那条腿长,故称为破脚农业。然而,跛足并非是先天所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农区牛的放牧方式的演变来探讨破足农业的形成。作者认为,中国农区耕牛的放牧方式经过了一个由牧牛、到放牛再到縻牛的过程。而它的背后则是用于养牛的土地面积的减少,用于粮食等种植的土地面积增加。此长彼消的结果,导致了中国跛足农业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耕地利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水平5个方面找出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并由此提出了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则和对策。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原则分为:规模化发展原则、产业化集聚原则、科技引领原则、服务系统化原则、加工业带动原则和产业链整合原则。对策从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推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培养现代化粮农和整合粮食产业链展开,以保证粮食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路径畅通。  相似文献   

9.
周口市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属典型的平原农区.目前,全市可耕土地面积为1 170万亩,农业人口916.1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90.3%.近年来约300万农民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在一些区域尤其是较偏远的地方较短缺,在这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不愿放弃土地又无力耕种的矛盾推动下,农村土地托管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达72万亩,托管农户19.5万户、97万人,托管土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267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效益农业初显端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汕头市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农业发展空间极度有限的地区。全市人均耕地不足0.13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也只有0.18亩。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汕头市委、市政府不断调整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创新机制和手段,在推进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效益农业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  相似文献   

11.
江西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清我省农业资源的现状 ,解决农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 ,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一、全省农业资源状况(一 )农业资源相对不足 ,资源分布地域差异较大。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 ,农用土地资源占 83%,其中耕地面积 35 0 0万亩 ,人均 0 .91亩 ,占全国人均量的 73%;森林面积人均 2 .33亩 ;宜林荒地面积人均 1 .0 3亩 ;草地面积人均 1 .73亩 ,占全国人均量的 33%,其中可利用的草地面积 5 80 0万亩 ,占全国人均量的 37%;淡水面积人均 0 .6 5亩 ,其中可养殖的淡水面积 5 0 0万…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天然优势,随着农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态势日益明显,农业基础条件设施逐步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稳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效益逐步呈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也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土地的占用增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城镇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成为河南省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着重对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城镇化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由于传统农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中青年人口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导致传统农区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三权分置政策,可实现养老和土地的有效衔接,而农民的土地和乡土情怀为土地养老提供了基础。为了实现传统农区以地养老,针对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应支持其继续从事农业活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可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收益用于养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依据市场走向,紧紧把握区位和传统特色资源优势,把发展城郊型农业作为目标定位,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发展,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增加值年增幅在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在10%以上。2005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30元。立足区位优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邗江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农业发展初具特色。根据省、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状况,邗江合理制定了城郊型农业发展五年规划。明确指导思想。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河南省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根据《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4年底,河南省2014年全年新增转移就业的农村人口到达82万人,历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已经达到2 742万人。截止2014年末,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发比例为45.2%,比2013提高了1.4个百分点。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河南的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土地流转加速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根据河南省省情,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并且对于河南扮演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的角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河南省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为缓慢。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水平,是目前发展河南农业和开展农村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灌溉农业对我国的农产品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不足耕地一半的灌溉土地上,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0%的粮食,80%的棉花和90%以上的蔬菜。然而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由此引发的生态与经济问题,灌溉农业的持久性已受到威胁。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而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必须:1、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2、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3、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4、因地制宜。5、与宏观的水资源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人均耕地面积约0.8亩。人多地少是制约全镇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果继续搞传统农业,显然没有出路。而要在很少的土地上搞出名堂,农业科技的“1公里”问题又是严重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2000美元,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的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已达70%以上,农业的功能也从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进入到提供食物安全等功能多样化的阶段。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目前看来,现代农业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五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业资源的国际比较农业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一)农用土地资源。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4亿ha,其中农用土地资源约这124亿ha。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亿ha,其中可用于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约为7.17亿ha,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5%;已利用的农用土地资源面积为6.47亿ha,占土地总面积的67%;人均农用土地资源为5.2ha,约占世界人均农用土地资源的29%。(二)耕地资源。全球可耕地面积约为32亿ha,已开发利用为18亿ha;人均耕地占有量0.3ha左右。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苏省东台市紧紧围绕"打造江苏农业第一县"、再造东台农业新优势的总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突出推进农业种苗革命、大棚革命和绿色革命,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提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2007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25元,每亩土地产出率3300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22780元,分别比前三年增长37.9%、42.9%、35.8%,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