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寿险业和理论界在不断地研究探索极端死亡率风险资本市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已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阐述了本金赔付非累积阈值型和累积阈值型两类极端死亡率债券的设计机制及其定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极端死亡率互换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方面的研究动态;概述了极端死亡率风险衍生工具q远期合约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极端死亡率债券是票息或面值与极端死亡概率相关的债券,能够将寿险公司所面临的极端死亡率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本文阐述了极端死亡率债券的市场发展,包括发行规模、触发机制、债券期限、债券分层、债券评级等,分析了以 Tartan 债券为代表的本金赔付累积型极端死亡率债券的运行机制,并给出了考虑极端死亡率风险的跳跃性特征下的本金赔付累积型极端死亡率债券 Wang 转换定价的解析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经典B-S模型存在的缺陷,C mara 和 Heston研究了极端事件下期权定价理论.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研究了分数型极端事件下的期权定价理论.并通过偏微分方程的求解,获得了相应的定价公式.  相似文献   

4.
在比较国外经典债券设计的基础上,基于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设计一种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双因素Wang转换定价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的风险溢价均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由于模型参数多、可用死亡率数据年限短,风险溢价的结果对无风险利率等参数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长寿风险证券化的理论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寿险业在资本市场上尝试进行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同时,学术界也不断在探索长寿风险资本市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阐述了关于连续型和触发型长寿债券的设计机制及其定价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长寿互换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模型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其他长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模型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6.
极端风险的形成机理是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以重仓股为链接的基金信息网络模型,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传递对极端风险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结果表明:基金持股之间的信息网络密度不仅会增加股票总体和特质风险,而且会显著加大股票极端下跌和极端上涨的概率,其中对极端下跌市场的影响更大,也即基金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容易引发黑天鹅事件。此外还发现,当流动性成为极端市场风险的主要推手时,基金信息共享机制对极端市场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因此基金信息共享机制与流动性二者之间对极端市场的形成存在着替代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对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丰富投资交易策略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潘敏  刘红艳  程子帅 《金融研究》2022,508(10):39-57
深化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认识,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4—2018年期间281家中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极端气候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极端强降水气候显著提升了银行风险承担,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气候对银行风险承担不存在明显影响。极端强降水主要通过给银行信贷主体带来经济损失,影响违约概率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提高灾前的保险保障水平、强化碳减排机制以及确保银行资本的充足性均有利于弱化极端气候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相较于以地级和省会城市工商业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极端强降水对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县域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因此,提升商业银行应对极端气候风险意识,提高气候灾害保险保障水平,强化碳减排机制和银行资本充足管理,均有利于降低极端气候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艾蔚 《海南金融》2010,(11):41-44
伴随着长寿风险的累积,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者管理长寿风险的压力逐步凸显,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不同长寿风险管理方法,并通过研究Swiss Re死亡率证券和EIB/BNP长寿债券的设计,分析了各类养老基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长寿风险转移与对冲管理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市场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极端风险溢出会影响一国金融稳定,因此需要关注金融市场极端风险传染机制.本文构建了MVMQ-CAViaR模型用以分析我国五个主要金融市场间极端风险的传染路径,借助Wald统计检验及分位数脉冲响应工具探究各市场间极端风险传染的存在性、方向性和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1%VaR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金融市场极端风险价值动态变化;模型参数和Wald检验结果表明,五个金融市场间存在单向风险传染,传染链条依次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及黄金市场,某一金融市场极端风险价值有助于其他金融市场未来极端风险的预测;分位数脉冲响应结果显示,新息冲击对本金融市场影响力度更大、持久性更强,对其他金融市场影响较小、持久性较低,且作用方向不同.综上,监管当局和金融投资者应密切关注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传染,防范交叉风险传染带来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动态死亡率下个人年金的长寿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精算定价方法假定死亡率是静态的,实际上死亡率是随时间而变动的具有动态不确定性的变量。在动态死亡率的框架下定量分析长寿风险对于个人年金产品定价的影响:引入Wang转换的风险定价方法度量长寿风险的市场价格,并运用模拟分析的方法分析长寿风险对个人年金定价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就保险公司如何管理这一风险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较之表现为贷款预期损失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自身对表现为贷款非预期损失与极端损失的信贷风险的覆盖能力非常有限。基于对信贷风险计量的新认识,充分考虑信贷资产非预期损失与极端损失的各种情况,构建起的贷款保险定价模型,能改善贷款保险价格的定价依据,对完善信贷保险机制、创新信贷风险转移定价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表现为贷款非预期损失与极端损失的信贷风险更适合被保险业务转移,且基于此制定的贷款保险价格存在可能的价格优势。研究同时结合国家对金融保险业的改革愿景,提出了加快贷款保险业务发展、完善贷款保险业务价格形成条件与形成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研究了在美国货币政策的不同阶段,汇率制度对跨境信贷极端流动的非对称作用。结合名义工资刚性和抵押品约束的理论模型显示,存在一个世界利率临界值,当世界利率低于该阈值时,汇率制度并不影响跨境信贷流入;当世界利率高于该阈值时,浮动汇率制度国家更易发生极端资本流动。基于39个新兴经济体146个季度的跨境银行信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美元加息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资本流入骤降的概率显著更高;在美元降息期,汇率制度对跨境资本极端流动的发生概率没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债务负担较重、资本账户开放度较高、外汇储备较低的国家,浮动汇率制度的非对称调节作用会进一步放大。因此,当一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时,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和一定程度的资本管控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跨境资本极端流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长寿债券的市场发展以及连续型和触发型两类长寿债券的运行机制,采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推导出当死亡率服从双指数跳跃(DEJD)分布时,长寿债券的定价解析式,研究发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设计并发行触发型长寿债券是一种应对长寿风险更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人民币外汇市场MVMQ-CAVia R模型,首次对境内外人民币外汇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MVMQ-CAVia R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极端风险暴露情况。即期价格中,两个市场间存在双向极端风险溢出,且在岸市场对离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强。远期价格中,只存在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显著的单向极端风险溢出。研究发现,离岸市场极端风险的历史信息可以用来预测在岸市场未来的极端风险情况。我国未来外汇市场改革应从加强汇率预期管理、提高在岸离岸市场互联互通程度等方面着手进行,同时还需防范离岸市场极端风险对在岸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也遭受着来自国外金融风险的威胁与挑战。充分考量中国金融市场部分特征化事实,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以中国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3个代表性指标,利用2005年1月—2021年6月的数据构建了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指数,并且通过事件匹配方法检验指数识别作用的有效性。进一步,运用XGBoost模型预测中国金融市场极端风险,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将其与传统的SVM、GBRT、RF和MLP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并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弗里德曼检验对各个模型预测效果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最后结合SHAP和LIME方法展示了不同特征指标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的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1)所构建的指数较好地符合了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变化的实际情况;(2) XGBoost预测模型对于极端金融风险样本识别能力较强、准确性较高,与其余模型相比,其预测性能更加优异,而且具有明显的统计检验意义。(3)利用Shapley和LIME方法挖掘出了影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及其时变特征,且阈值效应的发现有利于金融部门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针对性的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6.
段白鸽 《保险研究》2019,(4):85-101
作为老龄社会的重要风险,长寿风险专题研究是近20年来公共养老金领域、保险公司关注的热点。长寿风险引发的保险公司寿险产品定价高估和年金产品定价低估之间存在潜在的自然对冲效应。为了量化这种对冲效应的长期影响,本文基于构建的同时涵盖低龄、高龄和超高龄在内的整个生命跨度的全年龄人口动态死亡率模型,采用对冲弹性量化终身寿险与终身年金、两全保险与定期年金、递延寿险与递延年金三类保障型寿险产品和养老型年金产品对冲效应的动态演变,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扩展探讨利率变化对对冲效应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从单位寿险和年金产品组合的净对冲效应来看,由于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区分了性别差异,使得女性的对冲效应更明显,因而女性对应的产品组合中的长寿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更不显著。作为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和长寿风险也存在对冲,利率上升能抵消或对冲长寿风险的影响,低利率下长寿风险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宁 《保险研究》2015,(6):9-18
对中国慢性病群体的长寿风险进行了分析。在对慢性病群体的慢性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后,论文利用Lee-Carter模型和死亡率分解模型对数据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发现慢性病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且通过与普通群体对比,发现长寿风险更加明显超过平均水平,论文对此进行了解释。同时基于分析结果和模型,从保险创新角度提出了"慢性病群体"保险产品的定价策略,并给出了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慢性病群体的长寿风险进行了分析。在对慢性病群体的慢性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后,论文利用Lee-Carter模型和死亡率分解模型对数据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发现慢性病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且通过与普通群体对比,发现长寿风险更加明显超过平均水平,论文对此进行了解释。同时基于分析结果和模型,从保险创新角度提出了“慢性病群体”保险产品的定价策略,并给出了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艾蔚 《保险研究》2011,(3):36-44
长寿风险已成为养老保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风险,而作为养老保障产品供给者的政府、年金和寿险公司等机构难以持续、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本文在分析长寿风险发展态势和现有管理方案的缺陷后,研究了最近的长寿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及其发展动向,即死亡率巨灾债券、EIB/BNP长寿债券和远期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资本市场的长寿/死亡率风险相关衍生品设计与交易,包括长寿债券、死亡率互换、死亡率期货和死亡率期权,最后是长寿/死亡率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长寿风险证券化可以把长寿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有效管理养老保险公司的长寿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利息率与死亡率挂钩的逆生存债券,研究内容分为死亡率预测与债券定价两个部分。由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不同,本文利用百分位分层定价法对逆生存债券进行定价。数值分析展示了债券价格随利率变化的情况,共分四个层次,不同的分层对应不同的价格和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分层债券。最后就养老保险公司在长寿风险证券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