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有了空前的进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对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房地产经济经常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介绍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相关理论及特点,并通过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其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迅速发展,但由于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导致我国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波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达到对企业本身经济发展的促进,并同时保证在长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强有力的动力。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结合管理者、员工、家庭、雇佣关系与文化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影响,得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详细评析。最后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结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展望,以求我国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多次的经济周期和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点之一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周期波动,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政策的扩张——紧缩(调整)——再扩张——再紧缩(再调整)的反复变动过程。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之一。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效率。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文章从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及潜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看好,但在短期内呈现周期性波动。必须把握这种波动性从而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按照实际产出的构成成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净出口),使用方差分解法。从全期样本和滚动样本两方面探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的成因,并针对可能扩大经济周期波动的潜在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丁文胜 《特区经济》2005,(2):184-18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部、中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区域经济问题十分突出,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邓小平区域经济新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它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是新时期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研究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对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勇 《南方经济》2010,28(7):72-82
本文将我国的经济波动分为市场性波动和体制性波动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特征:由"大起大落"向"高位收敛"转变。据此,本文通过构建模型证明了下述结论:体制性波动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体制性波动的减弱和市场性波动的增强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周期从"大起大落"向"高位收敛"转变;"市场性波动"在风险和信息方面所引起的波动要显著性的小于"体制性波动"。最后,本文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从我国东部直辖市、西部、东部沿海以及中部和全国各省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该差距还体现出波动起伏的状态。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经发展不均衡状态超过了我国省市区之间的均衡水平。从总体上而言,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种。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谐,分析区域经济产生的差距,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经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由浅层次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阶段。从现象上看,则是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呈周期性波动、两种体制长期胶着在一起,使得向纵深发展的改革举步维艰。那么体制改革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我国实行了“从紧货币政策”.其核心在于紧缩信贷。加强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避免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能有效减少银行经营的周期性、结构性波动风险.为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张振宇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使在一个省内、市内、县内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原有经济基础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同,加...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高经济增长率的几种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但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很快。197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4%。与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在经济起飞时期的20年(1961~1981年)相比,中国的 GDP 稍低于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形势辨析1.卖方市场(即短缺经济)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供给、抑制需求。主要目的是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避免通货膨胀、投资与消费双膨胀以及滞胀。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打破集中控制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直至1996年,我国基本上就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下,通胀、双膨胀、滞胀交替困扰过我们,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4.
天津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都纷纷制定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优惠的政策、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稳定发展的经济大趋势为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天津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FDI。经过了30多年的对外开放,天津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天津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是使香港由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基本因素;而香港经济的这次重要转型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今年7月1日,我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必将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我们应把握这个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共同繁荣中  相似文献   

16.
马清 《特区经济》2010,(6):205-20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冲击,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都面临较大影响。鉴于改革开放30年,外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需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增长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农业的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影响农民增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相似文献   

18.
孔念 《魅力中国》2010,(23):89-89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央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正在稳步健康发展。然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现实,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突出难.董。本文主要通过对民族地区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选择、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充分论证了财政政策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中的作用,甚至对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情况 自1952年我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后,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经历9次周期性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以前5次,改革开放后4次。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周期波动,有几个明显的区别:第一,波动幅度不同。改革前的5个周期,除第1个周期振幅(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为9.9个百分点外,  相似文献   

20.
施宁 《魅力中国》2014,(9):62-62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地方频现“鬼城”,盖好的房子无人购买,而且降价很快,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从主观的角度来说,房地产经济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日后的发展中,必须通过一些符合民。的措施来改善,否则依然会引起较大的波动,舆论压力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