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生明显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和创新型人才缺乏等现状,高校毕业生面临无业可就、有业难就、有业不就的就业困境。因此,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诱因,探究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朱晗  张丹  杨艳 《北方经贸》2014,(5):237-238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主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的缺失。企业文化凝聚着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高职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是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阶段起就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全国已经有超过1100所高职院校,平均每年有近200万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甚至部分省份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招生计划挂钩,从另一方面促进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但高职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招聘时,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病.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前景大好的形势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高职毕业生就业发展现状出发,从高职院校层面,深入剖析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因素,进而探索高职院校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秦素玲 《中国市场》2009,(31):87-88
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等方面凸现出许多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从媒体炒作和受众习惯的外部原因,以及当前就业率统计本身在主体、时间、内容、方法上的内部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就业率,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就业率统计系统。  相似文献   

6.
李定坤 《品牌》2014,(11):147-147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一直是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点。真实的就业率可以为高校及教育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一名辅导员就业专干的工作视角谈谈对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刘以兵 《北方经贸》2010,(8):118-120
本文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的就业情况为案例,对其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单位性质、岗位类型、就业区域、就业稳定性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付集贤 《中国市场》2008,(35):88-88
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深入分析,简述了就业率指标的局限性。然后,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跟踪回访基础上,提出了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衡量高校教学有效性的深层指标。最后指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效的教学必须从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出发,指导学生就业和开展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4年280万毕业生中有150万高职高专毕业生,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关注,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事实我们毋宁置疑。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探讨高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对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港是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极高,大都能找到较合适的工作,基本上没有“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80%以上的人在毕业后两个月内就能就业。据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就业辅导组的调查表明,这些毕业生对自己职位相当满意的超过一半。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1999年后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提高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要想切实的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能力才是大学生日后就业、择业、从业的基点.本文就此对就业能力的内涵及高职院校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设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可以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因此,为推动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促进与发展,文章从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含义及功能入手,对建设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给出了意见,希望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就业市场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招聘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依然长期并存。文章通过对一般经贸类高校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发现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行业性结构性特征显著,就业专业相关度有待提高,就业市场服务细节不"细"。针对就业市场服务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供—服—需"为轴线,以就业市场服务为核心,以信息分析、市场开拓、调研反馈、目标调整为手段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生态建设对策,以期为行业性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借鉴,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良性发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林祖媛 《消费导刊》2009,(22):105-106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关注。是否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就业率上,高职学生就业率是反映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也是展现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窗口,同时它更标志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各项管理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水平。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牵动着学校、家长和毕业生的心。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调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职学生就业工作,探索加强和改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方法,是高职院校今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在追求毕业生就业率的最大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俨然成为许多高校的"生命线",以致于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出现了很多违背提高就业率初衷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的关键问题。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学校提供有关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麦可思公司《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报告显示.2007、2008、2009届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4.0%、89.9%、89.6%,呈下降趋势。同时.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比率不足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大力实施创业...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优质高职院的创建。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剖析就业问题对建设优质高职院的意义入手,对提高高职院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石海娥 《光彩》2013,(7):23-24
《光彩》:请您分析一下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其特点是什么? 信长星:就目前而言,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上升,但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用人需求却有所下降,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的就业压力比往年又有所增大;从结构上看,存在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因此表现为企业招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两难现象;就业工作自身也存在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服务还不能有效适应高校毕业生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夏甜  张一鸣  焦晨 《商》2012,(1):92
1.化工行业人才就业分析从全球及国内形势分析,自金融危机以来化工行业发展放缓,但仍有一批新项目上马,从而创造出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上升,这就意味着给化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悉北京化工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部分好的专业甚至能达到100%。能有如此高的就业率不得不归功于化工行业人才的专业特点:其一,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楼永俊 《中国市场》2012,(32):143-144
当前高职教育对毕业生的关注已从简单的就业率高低转向就业质量的跟踪与评价,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现通用能力对高职毕业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用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通用能力掌握情况评价以及企业最重视的通用能力调研的结果分析,有针对性地从教育理念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提出创新培养高职学生通用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