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规软肋     
这一政策施行成本难以保证。 1月6日,公安部表示暂不处罚闯黄灯行为的新闻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朝令夕改”背后除去民意,还有各地耗费巨资制定、实施治堵政策的考量。  相似文献   

2.
试析政治因素对贸易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韩国牛肉风波”震荡了韩国政坛,自由贸易政策为何推行起来如此之难?从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影响贸易政策制定的利益集团及相关的政治因素来剖析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对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抉择。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考虑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因为贸易政策是国内利益集团压力均衡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张菁 《商场现代化》2012,(27):312-314
网络民意表达是民意表达的一种新形式。凭借网络信息化的优越性,网络民意表达突破了传统媒介民意表达在时间与地域,代表人数与身份的局限性,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其潜在的负面因素,建议通过搭建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平台和加强政府对网络民意的有效引导,实现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四川物价》2006,(1):33-33
据中新社报道.南京市民意调查中心不久前正式开始运行,这意味着.今后南京市的政府工作和决策将越来越多地采纳“民意”.反映民众的诉求和心声,南京市政府秘书长黄澜说.今后南京市政府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市民意调查中心围绕政府有关工作和决策开展民调工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使政府工作真正“关注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据了解.南京市决策层在关注“民意”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个人偏好发展到社会偏好,再进一步上升为政策偏好的演进,是政府根据自身的利益出发点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分配的过程。个人偏好,或者说是公民的意愿和要求,即为民意,是公民对统治群体的行为要求。政府的意志是统治集团以政府的名义对提出的公共政策的诉求,即为政意。本文试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二者如何最终统一,以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制度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方晓 《北方经贸》2010,(3):I0001-I0001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每年3月,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便成为春天里最明丽的阳光。 这些年来,全国两会倾听民意,凝聚民智,支持和监督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成为亿万中国人在春天里的温暖记忆。  相似文献   

7.
邻避效应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垃圾焚烧厂等公共设施时往往偏向于损害老实人的利益,邻避效应常常导致政策搁置,延误政策进度,加大政策成本。政府应该从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民意,采取协商策略,及时化解矛盾,保证政策公平,强化科学决策,借鉴成功经验,及时加强监测等几方面着手,正视邻避效应,确保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投资机遇。面对政府出台的相应针对投资的政策导向,普通投资者如何顺“政策”选“投资”是本文的阐述重点。同时,也通过政府的政策了解政策制定背后的政府意图。  相似文献   

9.
“奥肯定律”是经济学最可靠的定律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政策信条。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了“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二者在增长趋势上不同步。由于旧的体制、政策以及行政力量不当干预,“奥肯悖论”的非规律性具有反市场性。而政府目标、偏好、政策的偏离,造成了结果的偏离,建设“就业友好型”的增长模式成为破解“奥肯悖论”的根本策略,应鼓励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制定和执行独立的就业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2):63-64
民意是政府决策的合法性来源和基础,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面临着邻避效应的巨大挑战。确保决策过程中的民意顺利表达,争取周围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克服邻避效应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宁波PX项目事件为例,分析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提出了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城经济”的战略目标。政府在发展县城经济的过程中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律,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采取科学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政府注意力是乡村治理的稀缺资源,能否获得政府的关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地区性乡村的发展之路中蕴含着政府注意力在乡村治理中各级主体间的运行机制和传递途径,成都市战旗村的崛起之路就体现了政府注意力的运行过程和对乡村治理客体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政府渐进式政策制定逻辑、组织结构和沟通模式,以及政府官员和村干部理解政策的逻辑与策略性行动,决定了政府注意力的分配、再生产和传播,且均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政府注意力是乡村场域中各利益主体竞争的焦点,在具体的分配与传播过程中又被不同行动者的策略性、权宜性的行动不停地调整着。政府注意力的运作逻辑影响着乡村的资源基础,改变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进而影响了乡村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润泽 《中国市场》2022,(32):66-68
近年来,在“因城施策”指导思想下,地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取得明显的成效,但调控政策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文章通过对2021年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梳理,发现城市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和官员任期短致使政策制定缺乏内在动力,政策内容针对性、精准度不足,缺乏协调性。提出地方政府制定房地产政策的优化方向应是在“因城施策”,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的主方向上改革“土地财政”、官员任期等阻碍政策制定的因素;优化政策内容,构建一套动态化、闭合化、精准化的政策体系;管理社会预期,整治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各地政府依据“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会议业的目标,纷纷制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然而,公共选择理论从政府的“经济人”假设出发,揭示了“政府失灵”,即政府由于自身的局限,在解决“市场失灵”过程中,还存在着治理中的政策失误与低效率问题。有鉴于此,解决“市场失灵”之时规避“政府失灵”,就成为优化公共治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燕 《商》2013,(21):244-244,242
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先要认清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来作出相应的对策。一个政府如果能够及时确定和认清所有重要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办法予以解决,那么,这个地区就能达到一个和谐、安定的局面。本文以柳州市文源华都“午托事件”为例,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特点、标准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公共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9年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在反映国情、顺应民意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亮点:一是首次以“食品安全”的名称命名该法,二是强化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三是建立了“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四是明确规定了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应承担的连带责任,五是首创了“假一赔十、损一赔十”的规则。  相似文献   

18.
价格听证制度实施以来,有效发挥了规范政府行政定价行为,促使政府依法行政,保证决策科学民主公正的作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从制定试行到修改补充也反映了不断修葺完善的过程。为更好反映民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本文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启发思考、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19.
浙江嘉兴市实施农房改追集聚建设模式。推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嘉兴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两分两换、十改联动;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安置方式多元化;启动资金以银行和财政为主,“滚动开发”以收抵支等推进工程,破解了农村改革严重滞后的制约障碍。我国应采取规划布局优先、土地集约使用、明晰农房产权等措施,完善土地、资金及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制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方略,盘活农村“沉睡资本”——土地,以稳妥有序地推进当地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促进区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惠农政策作为我国长期贯彻施行的一项政策,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自1982年以来就源源不断的出台,从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纵观最近几年来制定的政策,收效甚微,惠农政策惠而不实,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最终执行的行政机关即基层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该文就基层政府对惠农政策执行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