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容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著。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数据测算青藏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市的适度人口容量,结果表明,西宁市现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分析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的因素,发现西宁的区位要素、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GIS支持下,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兰州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249.46万-432.82万,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市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10年市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3.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根据城市主体是否向山体上部发展可分为山城和河谷阶地型城市两大类。与平原型城市相比,西部河谷型城市由于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环境污染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为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在分析西部河谷型城市面临的特殊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西部河谷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并结合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实际情况,给出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分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纳尔逊统计分析分类法与多变量分析法,对中国西部的79个河谷型城市职能进行了分类。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九小类。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发现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60%为综合型城市,并且专业化城市也主要为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河谷型城市职能在半个世纪内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杨永春 《经济地理》1999,19(2):44-49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的发育却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如关中盆地、河套平原、汾河谷地、四川盆地等地的城市。狭义的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  相似文献   

6.
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滕丽  杨永春 《经济地理》2002,22(1):72-76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如果规划不合理,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即EFL模型,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影响城市人口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以义乌市为例,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变化、高贡献率行业三方面论证了政策变动因素与城市人口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政策目标指向型城市人口规模计算的研究框架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9.
偏远型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文章以三江源达那河谷景区为例,建立了偏远型景区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权重,并通过游客问卷调查对层次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游客访问便捷度"差是偏远型景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研究认为"景区建设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忽略了对"游客访问便捷度"的提高,而"市场建设导向"模式致力于"访问便捷"这一市场条件的建设,更符合偏远型景区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小区域人口预测是当前人口预测的难点问题.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法,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建立时空回归模型对南京市及其区县的人口发展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南京市在2020年和2030年的户籍人口数分别为673万和727万人,常住人口分别为873万人和1027万人.在影响人口发展诸因素不完全确知的条件下,用多个相邻小区域目前几年的人口数量通过时空回归方法对未来年份的人口进行预测,是一项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正逐渐成为应对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人们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环境容量概念来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生态环境容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确定城市人口容量的思路,主要从生态环境容量角度考虑城市人口规模,探索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本文以共青数字生态城为例,对生态用地、水资源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最小阈值法,得到基于生态环境容量的共青数字生态城人口容量为5.4万。综合考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节约利用及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共青数字生态城人口容量可控制在4.5万~5.5万。随着生态环境容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在城市规划研究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约束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武威市凉州区为例,对水资源承载力、城市适度规模的内涵进行阐述,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建立城市适度规模计算模型,构建了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评价模型,并给出评价区间标准;对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适度规模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凉州区的地表径流量相比1950年代下降程度显著;2000--2009年凉州区水资源处于超载状态,超载类型为水质和水量结合型,超载度年均增长率5.11%,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黄灯区向轻度失调双黄灯警区过渡阶段;未来20年水资源超载度年均增长率3.15%,虽然超载速度减缓,但是可利用水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需水量,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将进入轻度失调双黄灯警区。  相似文献   

13.
王兴杰  谢高地  岳书平 《经济地理》2015,35(2):71-76,91
为评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寻求源头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可行路径,以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基于输出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经济和人口指标为输入,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输出,计算城市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整体效率,表征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的环境影响比长三角大26.0%,长三角比珠三角大11.2%;省会城市中,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最小。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投资拉动冶金、能源重化工产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土地财政助推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使得大气污染物在城市局地范围内、短时间、大量集中排放,远超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的根本原因。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必须从环境影响源头入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适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经济地理》2020,40(6):106-115
以黄河上游的兰州—西宁城市群为例,基于DEM数据、乡镇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和GIS格网技术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进而探讨人口分布格局与地形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人口空间化结果达到精度要求,能反映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②兰西城市群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分布形态与黄河干支流水系形态高度相似,湟水谷地呈"鱼骨状"分布,东部黄河流域呈带状分布。③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增强,极度稀疏区面积扩大,人口高度分散分布;稠密区的人口极化效应增强,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④人口分布随地形变化呈现垂直梯度效应和中低海拔河谷盆地指向,随着地形起伏度、海拔和坡度增大,人口密度不断降低,人口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度小于200 m、海拔低于2 500 m、坡度小于15°的河谷盆地内。  相似文献   

15.
旅游环境容量是区域治理与综合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区域生态产业布局的基础。本文在概述宜宾的丰富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容量与空间容量都很大,而生活容量严重不足,日旅游生态容量与日旅游空间容量分别为1004.06万人和178.50万人,日旅游生活容量与年旅游生活容量则分别仅有0.50万人和182.50万人;旅游生态容量与旅游空间容量都处于“极富”水平,容量等级均为“5”,容量系数分别为0.9991和0.9951,而旅游生活容量的容量等级仅为“1”,处于“极缺”状态,容量系数为-0.7315;接待能力与旅游交通是宜宾旅游环境容量的两个最大限制因素,旅游环境容量的提高应在维护生态容量与空间容量的同时,改变生活容量低下的局面,加强市境内外风景旅游区的整合,以促进宜宾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地理》2021,41(6):68-76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7.
一、几个基本概念1.人口容量和人口容量类型区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生理需求、繁衍发展需求和高质量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人在某一区域生存发展,就要求这一区域具备和提供各种条件来满足这些需求。在居民达到一定需求层次的条件下,该地所能容纳负担的最大人口数量称为区域人口容量。各个区域人口容量级别可由单位面积负担人口数大小来比较。自然、经济条件类似,单位面积人口容量相近的地域集合就是人口容量类型区。  相似文献   

18.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兴起,使得海岛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构建适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趋势的修正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舟山市为例,仿真测算了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舟山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为138万人,与当年户籍人口相比,显示出存在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在2012~2021年,各发展方案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不同,其中经济优先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在2021年最大。  相似文献   

19.
人口分布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地关系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北京的人口概况、主要特征、主要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梳理,认为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调控手段是北京人口调控体系的行使主要方式,提出完善城市人口政策、发挥经济调控手段作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提高周边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动态评估人口容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姜帆  孟宪江 《经济月刊》2009,(10):106-107
伊宁市是新疆伊犁州和伊犁地区的首府,其前身是清朝兴建的宁远域。人口约30万,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也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适开放城市,2005年被评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所在地自古为伊犁河谷重要交通和聚落中心。如今的伊宁,是伊犁河谷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连接崔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