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艳涛 《环球财经》2010,(12):46-53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当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的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时.对于中国城市化来说,30年画了一个圆:起始于上海的周家桥,探讨于浦东的世博园。  相似文献   

2.
徐吉军 《环球财经》2011,(11):32-35
如果说上世纪的中国,是“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l世纪后,毫无疑问,重庆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度最高的地区:“五个重庆”,唱红打黑,三进三同,民生工程,共同富裕,一连串激浊扬清振奋人心的组合拳,展现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2006,(27):12-12
“2001年就可以跳过3G了。”;“新浪受重大影响。”;“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将垄断专利扔进了垃圾箱。”;“继续在丙烯酰胺的问题上纠缠,非油炸阵营迟早将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以来,滨海新区经历了3年的试验、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同时也促进了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是继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以来成功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的战略部署。在滨海新区和环渤海区域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时,今年下半年的金融风暴从华尔街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不可避免的也影响了滨海新区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的发展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发展.形成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经济发展浪潮,90年代,浦东开发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发展,形成中国经济第二次发展浪潮。21世纪的头10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京津冀蒙鲁的整合和协作.将带动环首都地区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首都经济圈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现在,中国及世界经济正聚焦天津的滨海新区。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沾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标志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逐步攀升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国家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中国奇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最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制造业规模的迅猛扩张和质量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安徽。"在安徽官方,这句话广为流传。现在来看,显然,示范区已成为安徽参与世界区域竞争的战略平台。下一步,安徽方面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节奏,推进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等各种开发区,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研发转移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内外环境条件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和强化中国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的功能,迅速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改变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弱势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10.
杨鲁慧 《科学决策》2008,(12):12-13
一,和合意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国家外交战略既是政治的,更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文化。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产物。从思想渊源上看,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和为贵”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80年代的“和平发展”、90年代“新安全观”中的对话求安全、  相似文献   

11.
贾品荣 《西部论丛》2009,(10):12-14
2009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回首6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1949—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和新世纪。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和其他国家各是如何走过的?该作何评价?这需要从比较的向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紧密起来,而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世界资源的日益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不同国家、地区通力合作。这些都增进了全世界“人类共同体”的意识。90年代之后的历史学界的史学视野由先前的民族国家转向整个世界,日益把全球史作为研究对象,以总结人类整体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3.
由市场和分析所作的亚洲经济未来的评估一直是摇摆不定的,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人们的情绪是乐观向上的,主要是集中在“日本是东南亚四小龙之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出。90年代末,人们的情绪变成了悲观主义,人们预计有一个长期的地区性衰退,但是当处于经济危机的国家实现了Ⅴ型复苏后,人们又开始乐观起来。  相似文献   

14.
隆学文 《首都经济》2005,(12):78-79
2005年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上世纪80年代深圳率先改革,带动珠三角;90年代浦东率先开发,带动长三角;新世纪前10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进入“国家战略”,京津冀“环渤海”圈迎来了发展契机。 北京作为环渤海区域的首位城市,如何在点燃滨海新区这台引擎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应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动京津区域合作乃至环渤海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十一五“时期北京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喻国华 《特区经济》2004,(12):172-17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四亿人口就有九亿多农民;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涌进各地城市,于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农民掀起的“民工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转移,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民工潮”。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而目前在外流动的民工已逾1.14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贸易往来的迅速增加和日本企业大量对华投资,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成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新伙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发展与日本经济结成了密切联系,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中的“中国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国,在日本2002年脱出经济衰退过程中起到了“中国特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付建  占康 《科学决策》2007,(10):54-56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好莱坞就不遗余力地推行全球化策略,把整个世界的电影工业都推入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它也成为电影工业全球化运动的主导者和受益者。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其票房及其副产品收入在全球电影市场所占份额也从70年代末的60%飙升到如今的90%。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得以迅速扩张,是因为它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策略,包括政治上的保护、资金上的投入、制作的本土化及制作的高技术化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周刊》2005,(43):10-10
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北上。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了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开始向珠江三角洲投资之后,于90年代通过开发上海浦东,带动了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将发展的重心向华北和东北转移。  相似文献   

19.
“到2000年,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将在何处?”“环渤海地区应该从现在起,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浪潮,作好充分而坚实的准备。”这是本刊作者刘吉于1995年发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论文(见1995年第五期《环渤海经济盼望》杂志)中提出的。时间,正分分秒秒地向新世纪逼近,世界经济也在竞相发展。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亚太地区,而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领先3也位。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80年代属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90年代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环渤海地区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有…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形成了难以遏止的“民工潮”。“民工潮”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但2004年以来,却出现了民工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